潍人
加入时间: 2007/08/17 文章: 124
|
时间: 2007-12-10 周一, 上午9:40 标题: 欠缺加诱惑 朦胧派诗人消失 |
|
|
舒婷
北岛
朦胧诗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
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这首传遍天下的诗歌《致橡树》,也让女诗人舒婷名满天下。写出这首诗整整30年后,当年“朦胧诗五将”之一的舒婷“改弦更张”,近日推出散文集《真水无香》,与她同时期的朦胧诗人曾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坛赢得巨大国际声誉,但他们之后几乎再无新诗问世,这些年,朦胧派诗人们去了哪里?
改写散文 但读者只记得诗歌
近日,作家出版社推出“朦胧诗五将”之一舒婷的最新散文集《真水无香》,以《致橡树》、《惠安女子》等诗歌闻名全国的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对故土与人生进行全面的盘点与梳理。
舒婷在扉页写着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而书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围绕着故乡小岛鼓浪屿而作,全书读来犹如一本自传背景下的“鼓浪屿地方志”。
放下诗歌,舒婷改用散文方式创作,但她并不高产,对文字对情感的认真和执着,使她在这个速食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的这部作品前后写作近5年,修改数次。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对舒婷的认识,大部分读者也都来自于这首诗,这本书出来后,很多读者仍然不能接受现在的散文家舒婷。舒婷自己也在书中承认:“十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销声匿迹 众朦胧诗人不写诗
几乎从90年代往后,人们就很难看到朦胧派诗人的新诗了,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北岛推出两本散文随笔外,作为当代诗歌主要流派的朦胧诗人似乎已经销声匿迹。曾经代表了新中国国际文学形象的朦胧派诗人们去了哪里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近年来,我省先锋诗人伊沙尝试写小说,但仍没有放弃写诗,对舒婷改写散文一事,他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散文的专向性并不是很强,很多文学之外的人都会写散文,而且诗人的散文写得都比较好,因为他们经过写诗歌时对文字的锤炼。
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伊沙,介绍了几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现状:“北岛一直在写,但是写得很差了,没有地气,因为他脱离了可以触摸的现实之后,又不能融入到国外的生活中去,但他的声誉却越来越高,今年诺贝尔奖博彩公司博第十七位;舒婷呢,2001年看过她一首新诗,不是太好,现在出散文了;顾城死了,就不说了;芒克,1999年出过一本诗集,但都是突击写出来的;杨炼在国外,加入了新西兰籍;江河早就不写了,而且很彻底地不写了;多多,加入了荷兰籍,又被海南大学返聘回来作客座教授,也很少写了;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诗人食指,从精神病院出来后,在北京闲居,他的诗永远不变,但也没退步,始终能保持跟《相信未来》一个水平;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梁小斌,在北京混,偶尔看到一两首新作,但跟全盛时期根本不能比。总体感觉是,原来的朦胧诗派能写就不错了,想保持多好的状态,就不行了。”
衰落原因 文化欠缺+各种诱惑
中国的朦胧诗派在国际上影响巨大,伊沙称他们可能是中国建国以来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
取得巨大成功的朦胧诗人现在为什么不写诗了呢?
伊沙说,朦胧诗人们达到这种声望和知名度后,导致他们不会轻易出手。“我相信,他们随便写几首诗还是很容易的,但这种诗对他们毫无疑义,既不会增加他们的声望,可能还会有损声望。”
究其原因,伊沙分析,首先,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朦胧诗人们所处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文革,导致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在文化的准备方面,缺乏系统性,最明显的对比是,五四的作家们都著作等身,因为他们是第一代海龟、第一代留学生,外文好,可以顺利读外国原著,而且也是最后一代私塾教育受益者,古文功底深厚。文化上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其次,是声望带来的诱惑。有国际文坛的荣誉诱惑,例如北岛、杨炼,而舒婷要面对的,是社会责任的诱惑,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惟一走了“官道儿”的,必须有社会活动,这对作家的损害很大。
伊沙说:“目前,朦胧诗人没有一个处于创作盛期,主要还是这个群体的原因。”(狄蕊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