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歌历史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转载)诗歌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第四章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鸠洲



加入时间: 2007/08/08
文章: 29

文章时间: 2007-8-08 周三, 上午9:21    标题: (转载)诗歌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第四章 引用回复


1978年底,芒克(左)和北岛(右)创办《今天》时的合影

第四章 文革波谷期与白洋淀诗派的产床

1972年在“9.13事件”之后,在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运动中,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进行纠“左”,文化大革命进入波谷时期,在1972至1974年,北京文艺沙龙进入了它的黄金季节,在短暂的两年内形成了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这一探索在1973年达到了高潮。

徐浩渊和她的沙龙

1972年夏天,在北京国务院宿舍、铁道部宿舍有一个小小的沙龙。以徐浩渊为促进者或沙龙主持人。她是人大附中老高一学生,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老红卫兵代表,因为《满江青》一诗影射江青而遭逮捕,入狱两年。出狱后她便积极介绍西方文化。这个沙龙中主要成员多是业余画家和知青诗人,主要人物为画家彭刚以及潭小春、鲁燕生、鲁双芹等人,后来成为“白洋淀诗派”的头面人物:岳重、栗世征当时作为歌者而参与这个沙龙。出人这个沙龙的还有当时已出名的依群。后来这个沙龙成为“白洋淀诗派”诞生的产床。
当时沙龙的生活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看画展、交流书籍画册、为某一位成员过生日、出游……等等。沙龙的核心人物属彭刚,但沙龙的“灵魂”是徐浩渊。彭刚是继董沙贝、周漫游等画家以来中国第一位现代画家,当时刚17岁,就以其野蛮的力量震撼沙龙。此人是个天才。后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在美国。徐浩渊则让人们传得很神:她是当年苏共莫斯科大学“二十八个半布尔氏维克”中那半个布尔维克徐迈进的女儿。在文革初,她化妆成叫花子到陕北民间做考察。在城里经常穿印花蓝布的衣裳,这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但徐浩渊我行我素。

白洋淀吹来的风

  岳重进人沙龙之后,很快也成为中心人物。岳重同栗世征来自白洋淀,插队已3年。岳重当时马上要被中央乐团录取,是个男低音(现在仍在其位),而栗世征自认为是一个“永恒地唱不上高音”的男高音。岳重很有天赋,其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家中有4000册藏书。15岁时岳重即把《人·岁月 ·生活》(爱森堡)、《往上爬》(约翰·布兰)等黄皮书阅尽。这是他早熟的条件。19岁即写出《三月与末日》等8首长诗,此后一歇笔就是15年。他的经历是神童式的:中学数学补考;笛子拿来就会吹;画的漫画让每个被丑化的人都开心之至;以至于后来到农村无师自通,在白洋淀站在船头高歌几声就进了中央乐团。当时,在沙龙里岳重作为诗人还不为人所知,当时的“头把小提琴”非依群莫属。
青年时代栗世征与岳重一直形影不离,栗世征讲:“如果没有岳重的诗(或者说如果没有我对他诗的恨)我是不会去写诗的。”
“白洋淀诗派”3名主要干将: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相识于文革前1964年,3人都是13岁,共同考入北京3中,分在初一七班,在1969年初又一同赴河北白洋淀插队。在上初中二年级时,岳重的一篇作文曾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第一句是:“八月,当鲜红的枣儿挂满枝头的时候……。”文革中1968年初,多多和岳重曾写过一些古体诗。在纪念毛主席诞辰73周年时,岳重曾提笔作赋.“一八九三年,红日出韶山,春秋七十四,光焰遍人间。”在1968年晚秋又为同学占为明插队作诗“卜算子”:“为明赴蒙古,毅登康庄路。北疆霜寒冻骨硬,程远雄心固。”除了这些之外,这3个人都尚未有谁动过写诗的“妄念。”
1971年夏季的某一天对“白洋淀诗派”来说可能是个重要的日子。其时,芒克、岳重等人已插队一年多,芒克拿来一首诗给岳重、多多看。岳重当时的反映令多多大吃一凉,“那暴风雪蓝色的火焰……”他复诵着芒克的一句诗,像吃了什么甜东西。可是,多多对诗和岳重之间发生的重大关系一点预感也没有。那时,多多的笔记本上是隆美尔的《战时日记》和加罗谛的《人的远景》。
1972年春节前夕,岳重把他生命受到的头一次震动带给多多,这就是《三月与末日》。多多坐在马桶上反复看了好几遍,不但不解其文,反而感到这首诗深深地侵犯了他,他对它有气!他感到一时不知诗为何物,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坚持自己固有的诗品观念:诗,不应当是这样写的。岳重的诗与他在此之前读过的一切诗都不一样(他已读过艾青的诗,并认为艾青是中国白话文以来的第一诗人),因此多多判定:这不是诗。如同对郭路生的了解一样,也是随着时间多多才越来越感到岳重狞厉的内心世界,其诗品是非人的、磅礴的。后来,多多总结了岳象的形象,用一句话:“叼着腐肉在天空炫耀。”
继《三月与末日》之后,岳重一气呵成,又作出八首。其中有《白洋淀》、《桔红色的雾》和《深渊上的桥》。当时多多认为《桥》最好,后来岳重也认可这首。遣憾的是他的诗已大部散失。“三月与末日”是当时地下诗坛最具现代色彩的诗作,全诗共98行。摘录如下:

即然/大地是由于辽阔才这样薄弱,既然他/是因为苍老才知此放浪形骸/既然他毫不吝惜/每次私奔后的纹刑,既然/他从不奋力锻造一个,大地应有的/朴素壮丽的灵魂/即然他浩荡的血早就沉淀/既然他,没有智慧/没有骄傲/更没有一颗/庄严的心/那么,我的十九次的陪葬,也却已被/春天用大地的肋骨搭成的篝火/烧成了升腾的烟/我用我的无羽的翅磅——冷漠/飞离即将欢呼的大地,没有/第一次拼死抓住大地——这漂向火海的木船,没有/想拉回它……
《三月与末日》
在岳重《三月与末日》写出之前,作为“第一提琴手”依群是当之无愧的。

奴隶的枪声嵌进仇恨的子弹
一个世纪落在棺盖上
像纷纷落下的泥土
巴黎,我的圣巴黎
你像血滴,像花瓣
贴在地球盖蓝色的额头

歌颂巴黎公社的诗,我们见得多了,但是还没有人像依群写得这样奇特、凝重、美丽。但是,岳重的诗被介绍到沙龙中之后,徐浩渊立即断言,“岳重为诗霸,岳重写了诗没有人再可与之匹敌。”由此1972年的下半年沙龙便处在岳重的光辉笼罩之下。依群的光芒渐渐消逝。

诗歌的“决斗”

1972年6月19日多多送友人去北京站回家的路上,忽然得句:“窗户像眼睛一样张开了。”自此,他开始动笔,到了1972年底拿出第一册诗集。在多多诗集未完成前,徐浩渊闻讯对多多说“听说你在‘攒诗’,让我看看。”因为多多一直在对理论、哲学感兴趣,所以众人对他写诗不免有几分好奇。多多的诗拿到沙龙后,彭刚的反应是:你写的诗比你讲的好——你讲的都太对!岳重的反应是暖昧和不服气,依群大致相同,但多多自大狂式的雄心显然感染了他。依群希望多多能把诗写得朴素,感情要货真价实。同时,依群对中国文化的命运表示忧虑。多多认为这是依群后来洗手不干的原因。多多原籍辽宁,1951年8月生于北京。从1972年写诗后,多多坚持进行现代主义的探索,先后创作有《回忆与思考》(5首)、《蜜周》、《万象》(14首)、《致太阳》、《手艺》(以上写于:1972一1973年);《教诲——颓废的纪念》、《同居》(以上写于:1976年):以及动笔于1973年,完成于1980年的长诗《感情的时间》。
虚无,从接过吻的唇上
溜出来了,带有一股
不曾觉察的清醒,在我疯狂地追逐过女人的那条街上
今天,戴着白手套的工人
正在镇静地喷射杀虫剂
《青春》1973年
大阳已像拳师一样逾墙而走
留下少年
面对着忧郁的向日葵
《夏》1975年


1973年芒克开始和多多建立“诗歌友谊”。多多和芒克相约每年年底,要像决斗时交换手枪一样,交换一册诗集。也许是为了应付决斗,从这一年多多开始抄下芒克最初的诗句:“忽然,希望变成泪水掉在地上,/又怎能料想明天没有悲伤。”“伟大的土地呵,你激起了我的激情。”
芒克(l950.11.16——)原藉沈阳。1970年开始写诗。代表作:《心事》(诗集)、《旧梦》(诗集)、《阳光中的向日葵》(诗集)、长诗《群猿》、组诗《没时间的时间》。文革中,他有影响的诗作有:《致渔家兄弟》、《城市》、《天空》、《冻土带》、《白房子的炊烟》、《路上的月亮》、《太阳落了》、《十月的献诗》、《给》、《街》、《我是风》等.
多多称芒克为自然诗人。他们16岁乘同一辆马车来到白洋淀插队。白洋淀历来有强悍人性之称,作家梁斌笔下的响马李霜泗之辈当年就活跃在此地,还有打鬼子的“雁翎队”。白洋淀是个藏虎卧龙之地,多多在这里度过了6年,岳重3年,芒克7 年,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是一个诗歌的摇篮,当时从白洋淀出了不少写诗的人,如宋海泉、方含。以后赵振开、江河、甘铁生等不少诗人也都前往白洋淀游历、做客和 “朝圣”。
芒克正是这个大自然的孩子,玩耍、种庄稼地,还有打架和流浪。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赤裸躯体散发出泥土和湖水的气味:

我要举起浪花
向着陆地奔跑
我要亲切的呼唤
扑进她温暖的怀抱
《海风》
在波涛的面前
我竖起胳搏的桅杆
《船》庄稼
秋天悄悄来到我的脸上
我成熟了。


土地
我全部的情感
都被大阳晒过
《十月的献诗》

他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追寻。多多认为,芒克最令人向望的是他的“生命力”。到了1973年底,多多同芒克交换诗集时,芒克已硕果累累,此时多多的第一册诗集也为他赢得不少青年诗人的赞誉。
岳重给多多留了张条子:别背着,你的诗集四处索取荣誉了。在这一年的夏天岳重却遭到厄运。社会上传抄他的诗,被人送到了公安局,也许公安人员被这个“怪物” 吓坏了,将岳重的诗送到了中国文学研究所进行鉴定,不知是经过那一位诗歌专家和那一级组织审查后,确定“此诗无大害,”才算了事。就此,岳重搁笔了
1973 年是沙龙的顶盛时期,这期间多多等人还见到了更老一辈的牟敦白,牟和甘灰里、张郎郎一代,属于从60年代就开始艺术活动的。属那一代人的还有画家周漫游、董沙贝等人,也有所来往。他们是生不逢时,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一年芒克和多多确立了“诗人”的地位。

文革波谷期的结束——寒流袭来

1973年以后沙龙中写诗的人就多了。有史保家、马嘉、杨桦、鲁燕生、彭刚、鲁双芹、严力等。史保家的旧体诗天赋很高,潭小春有一句为:“……你的红领巾凝固在天际……”这些诗大都散失。现在仅存的散稿如下:

马嘉:
我的诗歌没有旗帜
发出一道
比少女的胸脯
还要赤裸裸的
太阳光
我象秋天的野果
那样沉重
我具备了十月的一切、一切……
鲁双芹(女):
生活并不卑践
然而对于过去,我们连一分种也不是圣洁的
我的生命像块被开垦的土地
拿去吧,走开吧,我再也无话可说……

鲁燕生:
一切
都那样平庸
那样合理
那样不能让我容忍
沿着看不见的道路
我走着,走着
隐约地
我感到了
淡淡的怡人的悲哀……

彭刚:
一见阳光
我的心就融化了
舒舒服服地
淌着遍地都是

呵!
爸爸
妈妈我象个孩子一样
走着,走着,
把我的一切都抛弃了……

杨桦:
英国式的裤线和气概
我是一位标致的有香气的男子
我的歌声曾来自栅栏的后边······

 在文革中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诗歌探索和试写的诗人还有:
 田晓青(笔名:小青),(1953.4——)北京人。原籍河北蠡县。文革期间曾经入伍。1973年复员后回城当工人。
 严力(l954.8——)北京人。原籍宁波。1974年开始写诗。
 杨炼(1955——)生于瑞士伯尔尼。北京人。1974年读完高中,到北京昌平县插队,插队期间开始写诗。
 林莽,原名:张建中。(1949冬——)1969年在白洋淀水乡农村开始诗歌创作。
 以上这些青年诗人,在文革后的新诗歌创作中,作为“先锋派”的主力,崭落头角,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们都曾受到过“地下诗坛”的雨露,创作发轫于文革期间。
到了1974年,所有的人都感到了政治气压的变化。江青集团发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在这一年秋天江青集团开始对地下文坛进行查抄、清剿。在政治压力下较有规模的诗歌活动已告结束,大的沙龙开始解体,剩下一些分散的小圈子,局限于最密切的朋友之间。
在这之后,芒克与彭刚曾组织最早的“先锋派”,拉多多参加,试图进行更现代主义的试验。这个圈子实际仅有芒克和彭刚两人,维持了不到两个月
1974年,多多拿出了他的第三册诗集,芒克如约与他进行了交换。这是一次私人的决斗。
随着大大小小文艺沙龙的解体,随着岁月流逝,徐浩渊的风采以及彭刚诸人的隽言已随风飘逝,知者了了,“白洋淀派”诗人的诗句却留存了下来,独领风骚。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歌历史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