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禹
加入时间: 2007/08/21 文章: 100
|
时间: 2010-4-29 周四, 上午3:01 标题: 首届“随园诗歌节”南京举行 重温久违的诗歌激情 |
|
|
2010年4月24日午间综合报道 2010年4月18—19日,一场诗歌盛宴走进江南名校——南京师范大学。诗歌这个美丽的名字,伴着江南四月的和风,吹开了一片片年轻的心田。诗歌节不仅使80后、90后们最直接地发现了诗歌的美丽,受到艺术与美的熏染与洗礼,也让经历过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人们,又重温了久违的诗歌激情。
本届诗歌节由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青春》杂志社、“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共同主办,《诗生活》网站协办,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优美的校园隆重举行。本届诗歌节也是南京“金陵五月风”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就此拉开了今年“金陵五月风”文化月活动的帷幕。在诗歌日益淡出公众生活和视野的年代,这次精心组织的诗歌节不仅在主办学校,而且在南京的众多高校中激起了很大反响,成为南京仙林大学城名副其实的节日。
本届诗歌节包含了“诗与大学”主题诗歌朗诵会、第四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暨《顾城诗全集》首发式、著名诗人与大学生见面交流会等多项活动内容,活动邀请到了林莽、唐晓渡、何锐、宗仁发、陈仲义、汪政、宋琳、潘洗尘、树才、莫非、敬文东、森子、李少君、李德武、长岛、泉子、东荡子、王小王、杨春生等外地诗人学者,以及王彬彬、汪政、晓华、何言宏、黄梵、马铃薯兄弟、育邦、何同彬、马永波、子川、古筝、张尔客、路辉、海马、陈祖君、梁雪波等本地诗人学者,与会人数近六十位,堪称一次诗人和诗歌研究学者的一次大集结。
本次随园诗歌节由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计划”的何言宏、黄梵、马铃薯兄弟、育邦、傅元峰、何同彬六位诗人和学者策划筹办,并得到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南京市文联的大力支持。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诞生于2005年,近年曾开展了一系列诗歌研究和诗歌推广工作。曾于2008年成功举办香泉湖诗歌节(安徽), 2009年举办凤凰台诗歌节(南京)。2007、2008年曾经在诗坛乃至广大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诗歌排行榜”也出自该 “研究计划”。生活在南京的这六位诗人和学者,自感对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承担着使命,对在消费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保存诗歌的尊严负有责任,同时对诗歌走进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抱有坚定的信心。使命、责任和信念,使他们的努力渐次呈现出积土成山、积小流成江河的前景。
作为“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是近年来研讨诗歌的最重要的民间论坛之一。此前成功举办的三届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中国新诗的基本经验”和“中国语言诗派暨壹周作品研讨会”,都在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诗歌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的主题是“一九八○年代的诗歌精神”。
本届论坛在黄梵、何言宏、唐晓渡共同主持下,就“一九八○年代的诗歌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的诗人、批评家们各自表达了深思熟虑的观点,甚至不同观点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比如,何言宏为了概括80年代的民刊运动和新世纪以来越来越蓬勃的民间诗歌活动,提出了亚体制的观念;宗仁发则借助80年代的个案,提示了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所具有的文学史价值;赵思运对比80年代和新世纪,提出了诗人形象的问题,一时引发唐晓渡、黄梵等人的不同看法;最后,80后批评新秀何同彬的发言尤为精彩,他用反证的方式提出,面对新世纪的精神废墟,我们何以有颜面认为80年代留下了什么值得夸耀的精神遗产,因为正是那些所谓受过80年代诗歌精神洗礼的50年代和60年代人,才把国家建设成了目前的模样……在论坛现场,各种观点的交锋,成为本届诗歌节中的一个精彩亮点。在诗歌处境显得寂寥的今天,“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重提八十年代的诗歌精神,显得意味深长,他们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洞见: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八十年代,但八十年代的诗歌精神并没有远离我们,人类的文明生活中,不能缺失诗歌的身影,哪怕它再受到大众文化、商业文明的挤压,它仍将骄傲地高居文学王冠的醒目位置,这个地位从没也永远不会被撼动。
作为本次诗歌节的开幕式活动,第十八届 “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于18号下午隆重举行。何锐、宗仁发、汪政、陈仲义、唐晓渡、王彬彬受评委会之托,分别给获奖诗人颁了奖。本届“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潘洗尘摘得主奖(奖金9999元),获奖作品为组诗《大地累了》,诗人东荡子、周瑟瑟分别获得提名奖(奖金各2000元),获奖作品分别为《异类》、《水波》、《相信你终会行将就木》等和组诗《芭蕉》。评委会在授奖辞中这样概括主奖获奖者潘洗尘的写作:“他的书写由天空回归了大地,他用富有质感的文字,表达着当下诗歌现场正在流失却值得挽留的美德——善良、真诚和爱意”。“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柔刚于1992年出资设立,面向海内外征集优秀诗作,每年由评委会评出主奖一名和提名奖两名。经过十七届的评选,“柔刚诗歌奖”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评判创新。在开幕式现场,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和部分诗人,一一朗诵了与会诗人的作品,深深感染了现场的观众们。
在本届诗歌节的另一项活动——《顾城诗全集》首发式上,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小初、总编辑汪修荣分别向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获奖诗人赠送了厚重的《顾城诗全集》,该书上下两卷,共近2000页,是近年来中国诗歌出版的巨献之作,也是迄今顾城诗歌的最完备的呈现。
18日晚,“著名诗人与大学生见面交流会”由育邦等主持,林莽、宋琳、树才、森子、潘洗尘五位诗人与大学生们进行了亲切有趣的交流,回答了大学生们提出的诸多诗歌方面的问题,气氛非常热烈。其间,大学生们还不时齐声朗诵多首诗人们的经典诗作,将见面交流会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附录之一: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
“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柔刚出资设立于1992年,至今已历18届。该奖为建国以来首次由个人出资组织举办的全国性诗歌大奖,旨在发现优秀诗人,推动现代汉诗的发展。该奖面向海内外征集优秀诗作,每年评奖一次,评委由国内外知名诗人、学者、批评家等组成;“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自2007年起接手第16届柔刚奖的评选工作以来,对柔刚奖奖项、奖金及评选方法进行了调整,在每年年底,评定当年度优秀诗人奖主奖一名(奖金9999元),提名奖两名(奖金各2000元)。 “柔刚诗歌奖”虽然奖金不多,但影响力日益扩大,遂渐成为国内外诗歌界、文化界、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这得益于其纯民间立场评选的包容性、客观性和独树一帜的评奖模式。“柔刚诗歌奖”很好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评判创新,成为文学式微年代一件举足轻重的诗坛盛事。
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根据之前公布的有关本届评奖规则,截止到2009年12月底,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评委会一共收到184份有效参评来稿,14位评委经过历时一个月的三轮投票,评选出了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的主奖和提名奖获奖者,其过程如下:
第一轮投票(选出前20名),共有22位诗人进入候选名列,分别是:扶桑(13票) 、潘洗尘(13票)、 周瑟瑟(13票)、东荡子(11票)、 沙克(10票)、谢湘南(9票)、 马非(9票)、古筝(9票)、 冯晏(9票)、 津渡(8票)、 江雪(8票)、 梦亦非(8票)、韩宗宝(8票)、晴朗李寒(8票)、 魔头贝贝(7票)、 子梵梅(7票)、白垩(7票)、 横行胭脂(6票)、 白鹤林(6票)、 徐红(6票)、张永伟(6票)、 靳晓静(6票)。
第二轮投票(选出前五名),结果为:潘洗尘(12票)、东荡子( 8票)、周瑟瑟 (6票)、扶桑 (6票)、江雪( 4票)。
第三轮投票(选出前三名),结果为:潘洗尘(12票)、东荡子(7票)、周瑟瑟(7票)。
根据三轮投票票数,最终结果如下:
主奖:
潘洗尘 获奖作品:组诗《大地累了》(37首)。
提名奖:
东荡子 获奖作品:《异类》、《水波》、《相信你终会行将就木》等(36首)。
周瑟瑟 获奖作品:组诗《芭蕉》(41首)。
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主奖授奖辞
本届柔刚诗歌奖主奖授予潘洗尘,表彰他对诗歌的质朴质地的探寻与坚持,也表彰他对自己以往写作的成功突破。这位新时期诗歌的老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之旅,青春的激情和对并不明朗的未来生活的随想构成了他早期写作的主题。新世纪复出以后,他的写作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蜕变,生活表象的浮沫被抛弃,生活表象的浮沫被抛弃,诗思准确而有力地扎入世界和生命的深部。亘古不变的人性,人与土地的相互关联,生命的渺小和值得疼惜的尊严,是他关注的主题。他的书写由天空回归了大地,他用富有质感的文字,表达着当下诗歌现场正在流失却值得挽留的美德——善良、真诚和爱意。与此同时,他也找到了表达这种美德的艺术形式,他的写作,为当代诗坛提供了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的一种写作路径。
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评奖机构
○主持: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评委会成员(共14人):
陈祖君(诗人,批评家)
傅元峰(诗人,批评家)
何言宏(批评家,教授)
何同彬(批评家)
黄 梵(诗人,小说家)
敬文东(批评家,教授)
李少君(诗人,批评家)
李 森(批评家,教授)
马永波(诗人,批评家)
马铃薯兄弟(诗人)
树 才(诗人,翻译家)
森 子(诗人)
育 邦(诗人,小说家)
赵思运(批评家,教授)
○联络主持:育 邦
○协办机构:诗生活网 南京评论网
( 陈筱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