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壑
加入时间: 2007/08/20 文章: 127
|
时间: 2010-3-12 周五, 上午5:20 标题: 和北岛相会南温泉川外写就经典诗作 |
|
|
1983年,张枣从湖南长沙来到重庆烈士墓,进入四川外语学院,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渝3年,张枣是重庆大学生诗歌圈子里的活跃分子,写下了《镜中》等代表诗篇。更重要的是,在这座张枣看来有些忧郁的城市,他与许多热爱诗歌的年轻人结下了最初的友谊。
柏桦:
川外写就经典诗作
在张枣重庆生活的时光中,柏桦无疑是其交往最密的诗友之一。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在成都的柏桦,电话那头的柏桦,情绪仍深深地陷在挚友离世的悲伤当中。
“我昨天晚上就知道这个消息了,情绪很复杂。”在记者的要求下,柏桦还是缓缓地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 “那是1983年,他刚到川外上研一,在我的高中同学武继平介绍下,我们得以相识。”柏桦说,当时他看了张枣的诗之后,就被折服了。1984年,张枣写出了《镜中》一诗,他自己对这首诗不确定,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柏桦看后不断鼓励他,这首诗才能成为张枣流传度最广的一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重庆的大学内形成了两个活跃的诗歌圈子,一个在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大,以柏桦为首;而四川外语学院则有张枣、付维等一批人。在柏桦的回忆中,当时他们经常在北碚与烈士墓之间奔波,只为聚在一起讨论诗歌。
“张枣的好诗太多了,绝不止《镜中》一首。”柏桦告诉记者,张枣的诗量不是很大,但几乎首首都是精品。在他看来,张枣是个近乎天才的诗人,对汉字、语言的体会特别独到,是传统与才能的完美结合。
李元胜:
他很热情什么都敢说
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李元胜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重大的校园诗人,与臧棣、黄灿然、张枣等人同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李元胜回忆说,自己与张枣并没有特多别的交情,只是曾在一次诗歌聚会上见过面。
“张枣那时候在重庆地下诗坛十分活跃。”李元胜回忆说,当时他对张枣印象很好,人很热情,而且什么都敢说,与同行的柏桦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北岛在点评张枣与柏桦时曾说,张枣比较向外扩张,而柏桦则比较向内收缩。”李元胜说,后来他看到北岛的这句点评时,就会想起那次开会时张枣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他觉得很形象。
彭逸林:
曾和北岛相会南温泉
张枣1983年到1986年在重庆读书时,与柏桦、彭逸林的交往最密。昨天记者找到彭逸琳时,已经是重庆大学文新学院教授的彭逸林刚从泰国访学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很悲伤”。
张枣在渝读研究生期间,还曾与北岛见过面,那一次刚好是彭逸林出面接待的。他回忆说,当时是在南温泉,重庆这边有张枣、柏桦等人。具体说了什么话他记不清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北岛对张枣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对他的才华也很是欣赏。这次见面也为张枣与北岛的交往奠定了基础,张枣从川外毕业后,与一位德籍学生恋爱并出国,后来还成为《今天》最重要的诗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