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沙马 写作日记:读普鲁斯特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陈白煜



加入时间: 2007/08/15
文章: 117

文章时间: 2010-1-20 周三, 上午3:06    标题: 沙马 写作日记:读普鲁斯特 引用回复

(一)

人在世界的绵延中生活着,人的生命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消失,最终留下的是一个人对往事的回忆,而回忆是为了挽留遗逝的时光。一个人经验的获得是通过时光的消失为代价的,只有诗人才是胜任这种经验的唯一主体。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细微的忧郁的回方式,挽留住了他的生活和他的时代。在具体的境况里,他以意识流动的形式综合地写出自身经验的尝试。他的回忆有时是直观的,有时是曲折的,有时是幽深的,有时是简白的,这与他对这阶段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关。柏格森强调从记忆中出现的生命活动与特殊生命的沉思之间的对抗性,他引导人们相信“使生命流动完全现实化是一种自由选择。”从一开始普鲁斯特就阐述了他的不同意见,在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纯粹的记忆”变成了一种“非意愿记忆”。它不是连续性的,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碎片式的时光在他意识里流动,这种流动含有潜意识的成分。他在作品里让这个“非意愿记忆”直接对立于“意愿的记忆”,(相对于柏格森的观点而言的))使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意识流的小说。


(二)

普鲁斯特讲给我们多年来,他对曾在那儿度过一段童年时光的孔布莱镇的回忆,是多么的贫乏。一个冬日,他的母亲见他很冷,就劝他喝点茶。那时他对孔布莱镇的一切早已忘却多时了。他的母亲叫人送来一种叫玛德兰的点心(他在的小说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它)他吃了一块,留在嘴里的滋味慢慢化开,然后他无意识地喝了一口茶,就在一口茶与点心碎末混在一起接触到他的上腭那一瞬间,一种极度的快感袭来,使他的全身震颤,“人对印象与感觉的接受完全属于震颤的范畴,它证明了人的一种不足。回忆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它旨在给我们时间来组织我们对原来缺乏的刺激的接受。”(瓦雷里语)这种味觉敏感而直接,并带出回忆中景物与人物,就像云雾里的阳光一闪,照亮了他眼前的事物,似乎没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就直接回到了过去。时光在他感性里没有弯曲,没有迟疑,而是闪现。似乎不是他回到过去,而是过去的时光回到现在,回到他的面前,记忆中的形象从现实的感受中找到了支撑点。《追忆似水年华》给我们所提供的过去的信息里不饱含“过去”的痕迹,仿佛就在“现在”,过去的闪现是一种自然的,某个非理智所能及的地方,并且是丝毫不差地和当时的一些物体融为一体。小点心,茶味,风吹动的树叶和穿白围裙的侍女的笑声等,是在某个物体引起的感觉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叫“马德兰”的小点心的滋味所带出的事物,也是作者自己难以预料的,而由“味觉”引出的记忆在我看来比行为引出的记忆更为真实,具体和富有诗意。为此《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切人与事的出现,也是作者难以用理性把握的。在普鲁斯特看来,个体能否形成一种自我形象并把握住自己的经验要看机遇,在此,作者是被动的,也是宿命的,因为人的内在关系并非通过自然而获得它们无可争辩的私人性质,这只有在人用经验的方式,越来越无法同化周围世界的材料时方可如此。


(三)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表明了他要在一代人面前重新树立讲故事人的形象的意图,他以无比坚韧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他几乎是摈弃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进入现代主义的写作。这种创作方式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小说一开始就着力于再现自己的童年,让过去的时光向现在蜂拥而至,那些死去的人,死去的场景,死去的时代一下子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甚至比当时的现实更具有生命力。他不止一次地说,他的小说不是来自有计划,有理性的构思,他把潜意识里的记忆带入小说是一种“非意愿”的记忆,全仗一种偶然的机会,凭借着意识的自由流动而展开了小说的画面。意识只在记忆痕迹的地方出现,而进入意识的和留下一个记忆的踪迹,是不同的两个方面的过程。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某些场景进入不了意识时,记忆的残片常常是最有力,最持久的,并维护了它的艺术性。他似乎是在通过无意识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方法写出了他的小说,
在严格意义的经验之中,个体的某种内容由回忆聚合了过去事物(材料)而逐渐展开过去的生活。他们的庆典,仪式,和节日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而我以为他在小说创作中,随着潜意识的流动,会不动声色地调整和把握其流动的方向,在细节上控制住记忆的流泻,在时间上控制住记忆的重叠,在人物上控制住记忆的差错等等,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小说出现混乱。他的意识流小说,不是来自绝对的感性,也不是来自绝对的理性,而是“意愿的记忆”和“非意愿的记忆”的混合体。他在某一时刻打开记忆的闸门,或者说他用一生的时间在某一个阶段把握住了他的回忆,然后把它移植到小说里,使意识在语言里流动,流出了一了部小说。试想作者如果让意识随意的,不加节制的,无范围的流动,它会流出什么呢?答案是显而已知的。那么正是“意愿的记忆”在无形中帮助了“非意愿的记忆”使他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小说。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