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镇顼
加入时间: 2007/08/24 文章: 107
|
时间: 2009-12-31 周四, 上午4:42 标题: “现代性”与“中国性” |
|
|
金莹 王亦晴
《语文报》编者按:自1999年“盘峰论证”开启中国诗歌“知识分子与民间之争”以来,倏忽十年已过。新世纪前十年,诗歌自然、自由、自发的创作状态,越来越使多元化、个性化成为网络时代诗歌的特征。如今,“80后”诗人开始激辩“现代性”与“中国性”成为中国诗歌的新话题,这一探讨诗歌未来发展方向的辩论将引导中国诗歌向何处去?又将开拓出怎样的诗歌疆域?日前召开的中国诗歌“温泉峰会”或将给我们某种启示。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诗歌,可说是潮流迭出,众声喧哗,纷繁复杂。这十年的诗歌发展,究竟是十年乱象,还是百花竞放。在纷乱中是否有暗藏的精神潜流?日前,在由当代汉语诗歌研究中心与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21世纪诗歌十年东海温泉峰会”上,舒婷、李少君、雷平阳、陈东东、潘维、庞培、张维、霍俊明、张德明、周公度、简单等30余位诗人、评论家对21世纪前十年中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民刊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及21世纪诗歌,绕不开的一个词语是“网络”。网络催生了“70后”、“80后”诗人的出现,大量更年轻的诗人绕过了诗歌刊物这个发表平台,以前辈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清白的出场史”出现在大众面前。一部分位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边缘的诗人可以从任何一个场所很快进入诗歌现场。21世纪的前十年,也可以说是网络在诗歌的写作和传播上发生实际作用的十年。“70后”诗人江非说: “21世纪前十年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不是诗学观念的变革,而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们这一代诗人,包括他们的尾随者“80后”诗人,都是在这十年里成长起来的。而更年长一些的诗人则表现出忧虑,江苏诗人庞培说:“从外部环境来看,网络看起来容易冒出,但它实际上也是一种遮蔽,诗人的出现和消失同样迅速,这已经是21世纪前十年很常见的现象。”
《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则将网络时代的这一特征称之为“草根性”,具有“自下而上”的诗歌运动的特质。他说:“20世纪的诗歌,无论是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的诗歌,还是朦胧诗的崛起,应该说都是一个精英启蒙的阶段,一个向西方学习、模仿并逐渐中国化的进程。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那些传播者一开始就占据着当时最高的传播平台,有着文化垄断的优势。但近年来,诗歌不断下沉潜入普通民众中间,从一种被迫的学习模仿演变成内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从少数精英掌握的技术秘籍变成了大众的真实心理需要和精神寄托,开始呈现出一种自然、自由、自发、自觉的状态。自上往下比较容易,而自下往上则要是经过层层筛选。在面对自由的同时,现在的诗人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大量的自由创作,海量的作品,使一个诗人的诗歌要经过足够的考验,才能突出重围,而这样的竞争便蕴涵着突破与飞跃:唐朝的诗歌是其前所有朝代诗歌总量的十几倍,所以才有了流传到现在的盛唐诗歌。现在,诗歌创作越来越普及,一个诗人如果能经过时间的筛选后被大众接受,就会是真正立得住脚的诗人。”
“80后”诗人的登台,可以说是21世纪前十年重要的诗歌现象之一。在此次会议上,80后诗人以群体的面貌出现,与会的阿婓、肖水、熊焱、丁成、罗铖、叶丹等都是当前比较活跃的80后实力诗人。虽然他们内部争论并不少,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再纠缠于“知识分子与民间”这样的诗歌内部论争,而是关注起现代性与中国性这样的重大话题,将重点指向中国诗歌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会上掀起一个争论的高潮。
肖水提出“从中国回到中国”。他说:我们真实的目的是“在汉语的本土性之上建立汉语的现代性”。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与西方的迅速对接,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行为。在今天,不论我们从何种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长与强大,以及这种力量对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诗歌的时代精神”无疑要从这样的时代土壤中生长出来,所谓的“现代性”一定要在中国力量参与的基础上,重新出发。因此“从中国回到中国”,其核心不仅关照当下,更关照诗歌整个历史性的整体。它关照的也不仅是现代性,而且是诗歌的本土性、中国性,更是包含了诗歌“中国性”和“中国力量”的新的“现代性”。
对此,阿斐则表示质疑,他说我们真的已有所谓现代性了吗? 从外在形态而言,诗歌发生了变化。网络促成了年轻一代诗人的崛起。但从诗歌精神而言,其中是否有质的变化?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但这是否意味着拥有现代文明?我们现在说现代性,甚至后现代状态,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是处在封建时代,我们把传统中好的东西丢了,留下糟粕。西方文化中我们吸收过来的也是一些糟粕。这很可能是一种封建性。就诗歌精神而言,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们还是要追求真正的现代性。
诗人丁成也激烈批判当下诗坛仍然活在过去的20世纪,活在过去二十年,是向亡灵祷告,他说:一些创作就是炒冷饭,还在用 20世纪的舌头表达21世纪的现实。这是非常可怕的。这十年是十年乱象,是苍蝇蚊子一起飞,是用无耻当先锋,诗坛普遍存在的是诗歌名利化,灵魂边缘化。诗歌明星们就是幽灵,走在聚光灯下,都是空心人。可以说,这十年最缺乏的就是创造。所谓的先锋,也是插科打诨,莫名其妙。
诗人罗铖认为:真正的诗歌写作,要融入现实,要涉及文化的精粹。所以对传统还是要继承。思想要成熟,传统也是记忆的一种。虽然今天给80后一个比较好的展示的机会。但也要思考下,接下来怎么办?另外诗歌教育很重要,现在教材上的诗歌偏离学生心灵,应该编一本合适的中小学诗歌选本。
诗人江非指出:从80后诗人的争论中可以看出,现在诗人们已经使用新的话语和概念,进入新的思考范畴,二十世纪的一些概念消失了,比如“知识分子”与“民间”之类,现在关注的问题是“现代性”与“中国性”等重要的话题。这可以概括为“转述的现代性与古典的中国性的对决”。评论家张永峰认为这反映了诗歌主体意识的敏锐性,中国现代化本身在进行独特的探索,同时也需要与之配套的现代价值、情感意识。诗歌在此大有作为。余旸则称:我们现在处于多变的时代,草根化,冲突非常多,缺乏统一的文化价值,精神处于空虚,一种碎片状态。张德明认为:二十一世纪初的诗坛明显地涌现出对古典中国性和本土性的强调,如杨键、雷平阳、柏桦、潘维、陈先发等人的诗作,是现代化潮流中的一种文化怀旧和乡愁情感。
李少君对此总结说:“说现在是‘十年乱象’,乱是不怕的。每一个大的时代都是先乱,再产生秩序。乱中产生竞争,多元化差异性产生竞争。但是最后会有伟大的诗人与诗歌胜出。当前诗歌,在外在形式上,是网络时代的出现,在内在精神上,则是现代性与中国性的共同演绎,是现代性基础上的中国性,还是中国性基础上的现代性?这本身存在争议,但最后可能逐渐达成一种相互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