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禹
加入时间: 2007/08/21 文章: 100
|
时间: 2009-11-18 周三, 上午3:31 标题: 张桃洲:不能凭印象评论诗歌 |
|
|
张桃洲 1971年生于湖北,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等学术专著。
在“诗歌人间”的嘉宾中,“70后”的张桃洲是年轻的,他如今已成为诗歌评论界重要的声音。他说“也许诗歌不能给深圳的发展、变化提供实际的功用,但它起码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
晶报:作为诗歌评论家,您认为新世纪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如何?
张桃洲(以下简称张):进入新世纪以来,还是出现了一些坚实的写作,只是人们大多喜欢就事论事,或者凭印象追捧和指责诗歌。
晶报:网络多了一种传播途径,您觉得诗歌是否错过了网络时代?
张:我一向把网络视为文学的一种新型载体,而不是崭新的创作方式或手段,尽管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生态和文学创作者的心态乃至表达习惯。从网络文学十年历程来看,倘若说诗歌确实受到了网络的影响甚至“戏谑”与伤害,但我不认为这是根本性的。诗歌要取得自身的进展,不必搭乘网络这列时代的便车。
晶报:有人说,现在的诗人已经对诗歌失去了耐心,这也是当下没有产生伟大诗歌的原因。您怎么看?
张:这里何为“伟大”其实是需要辨析的,当代没有产生伟大诗歌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诗人的原因,但也有时代的原因,不应将全部责任推到诗人身上。
晶报:诗歌永远离不开年轻、激情,您对“80后”、“90后”的写诗群体中,对哪些新秀印象深刻,他们与以往的诗人有何不同之处?
张:现在谈论“90后”诗人的写作、笼统地总结“80后”诗人的特点,均为时尚早。就我的阅读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80后”诗人有唐不遇、王东东、李浩、春树、郑小琼等,特别是王东东,他的诗论也不错,诗学素养和感觉俱佳。(记者:王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