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诺贝尔2009】未来必须拥有过去——赫塔.米勒的作品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老民



加入时间: 2007/08/24
文章: 124

文章时间: 2009-10-16 周五, 上午5:44    标题: 【诺贝尔2009】未来必须拥有过去——赫塔.米勒的作品 引用回复

似乎对于风靡全球的诸如飞利浦·罗斯(Philip Roth)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作家乔伊斯-卡洛·欧茨(Joyce-Carol Oates)等美国文学巨匠们怀有某些难以名状而又执拗的“漠视”态度,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在距上任文学奖德国得主君特·格拉斯十年后再度青睐德语作家。

二十年前柏林墙倒塌,在统一后的共融过程中,原本在西德受到人文学者和知识界关注的“回忆文化”,日渐成为人文关怀的焦点。“回忆文化”的参与者包括各界人士,似乎已经没有一个公众人物能够躲避。赫塔·米勒女士本人的生平及作品都在不同层面上代表了这种“回忆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984年,米勒处女作《深渊》在德国全文发表,受到西方德语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赞扬。小说以充满诗意、甚至不乏浪漫的笔触,从一位少女的视角表现作者家乡毫无生机的生活和文化荒漠的压抑:“园地洋溢着刺目的绿色/围栏在湿润的影像身后荡漾/裸露的窗棂闪耀在另一宅府的牖向……”

1986年,她的《人类是来到世界上的大野鸡》在柏林发表。这个怪异的题目来源于一个罗马尼亚语的谚语,用以形容人类的无能。小说描述一个人由死气沉沉的东欧,来到充满生机和未来召唤的西方世界而时时感到自己的笨拙和无能。死亡作为小说的主题无论在语言还是象征层面上无处不在:它不仅扼杀了全部的文化和任何变革的冲动,同时,它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形成一种令所有希望生存的人都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的动力。而巴纳特地区日渐增加的无人照管或是用水泥封闭的墓地则正是这种逃亡的证据。在罗马尼亚,身为少数族群而颇受压制的德意志人,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和积蓄统统交给腐败的市长及其下属,以换取回到西方德语世界的放行证。

米勒于1987年和她当时的丈夫、诗人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居西德,同年发表了《赤足二月》。这是一部令德国文学评论界颇费争议的作品。有些评论家认为作品语言晦涩,失去了作家原有的诗性的魅力,其原因一定是因为她脱离了那个能够使她产生灵感和语言魅力的家乡,而失去了创作的根基。而另一批评论家则持完全不同的意见,认为她本人的生活经验和地点未必是她创作的惟一源泉,她完全能够在流亡生活中创作优秀作品。小说中,死亡仍然是渗透一切的主题,对于战争的记忆和纳粹党卫队的形象不断出现于各个叙事层面。然而,作家的创造力却实现了叙事文本与诗歌融合并存的文类形式。

当1989年米勒的《独腿旅人》面世时,评论家的意见又趋于统一。作品描写一位离乡远行的女性伊丽娜,在新的家乡却并未找到她所向往的幸福。与情人的恋情无法适应生活道路的变化,而此时出现的其他男性则始终是她生活中的“群众演员”,过眼云烟。

1992年,米勒发表了《狐狸那时便是猎手》。作品以冷峻而渗透着诗性的语言描述了专制镇压的恐怖,欺骗和被欺骗、背叛和被背弃以及充满绝望的爱情体验:苦涩的继母草,火车站里货车呼啸着驰过,幼童失去了长者,水泥地上,鞋赤脚站立着,橡皮大棒寻找着脊背、头颈和双腿,偶然的落点。皮带上炫耀着手枪、冲锋枪的恫吓、椅子成排地空着。警察们痛打后万分疲倦,警犬狂叫后心满意足。只剩下警官的皮靴巨响,向着出口,警犬随着皮靴,拖着长而无知的腿……

《心兽》(Herztier,1994)是作者将罗马尼亚语中的“心”字与“兽”字合成的德语字。故事讲述1980年代罗马尼亚一所大学四位年轻学生的觉醒和遭遇。其中,读者可以看到很多作者自己的影子,切身地体验到强权阴影下封闭的环境和无所不在的监视对人身心的摧残,无助的挣扎和觉醒而无法冲出牢笼的悲惨结局。

1997年发表的《今天并未遇见我》与前两部小说共同形成一套三部曲。与前两部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不同,这里的女主人公并非具有思想和分析能力的教师或翻译,能够看穿专制当局的阴谋,而是一个普通工人。她的厄运则恰恰在于她对于爱情和个人情感空间的单纯追求,仅仅为此而越出了权力为她规定的界限。其中,读者在此体验到作者精到的笔触、貌似平静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感到失去信任和爱的社会的孤独与无望。这套三部曲的成功使得米勒成为世界文坛上公认的优秀作家,而诺贝尔评奖委员们的垂青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米勒不仅仅以诸多的优秀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叙事文学取胜,同时还以杂文和图文集名声斐然。《手端浓咖啡的苍白先生们》是一部图文相间并互为参考和注解的拼接作品。评论家们倾向于将它定义为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性作品。作者将似乎毫无关联的词句剪接到一起,以此强加于它们某种关系,而为读者施加一种诠释的压力。然而,尽管形式与作者向来的作品有较大区别,但她对于语言的敏感和语言美学的追求则在此体现得无微不至。

米勒通过她的作品不断地向人们发出响亮的警告,警告人们不要忘记战争的教训,不要忘记自由的代价。而她所有故事中最深刻的一面则是她始终不懈地挖掘着人的内心,尤其是人的灵魂最为丑恶的那一面:人是具备了如何残忍地迫害同类的能力!

德语中那句名言“未来必须拥有过去”似乎一直涌动在米勒的字里行间。而她的作品则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不断证实着这一鉴言的智能,告诫人们遗忘的代价和遗忘将会带来的灾难。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