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斌
加入时间: 2007/08/25 文章: 136
|
时间: 2009-8-25 周二, 上午12:39 标题: “唐诗之路”探源 |
|
|
诗圣李白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他断没有估计到,身后竟然出现一条浙东“唐诗之路”。不久前,为了电视人文纪录片《浙东唐诗之路》的拍摄,我沿着当年诗圣走过的阡陌,攀登过的堑道,登山涉水来这里采风。
为了弄清浙东“唐诗之路”的真正含义,我曾问过当地人。他告诉我,所谓的唐诗之路,就是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沿江而行,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
剡溪古时候称剡江。船过嵊州以后便驶进剡溪了,溪面也渐渐的宽敞起来。轻风薄云,阳光耀眼,小船绕着山道晃悠着,柳岸、村舍慢慢后退,两边的山岚不断地变换着颜色。我想,唐诗风格缤纷多姿,莫非是剡溪给他们的灵感?剡溪,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世说新语》记载:说有一天夜里下大雪,王子猷,也就是书法家王羲之第五个儿子想起戴安道,戴安道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就住在剡溪,于是乘小船即刻便去。走了一夜,到了戴安道的门口,没敲门就又回来了。有人问王子猷,您这是怎么回事?王子猷的回答很有名:我是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要见到戴安道本人呢?后来罗隐写下了“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的诗句。李端也有诗曰:“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雪夜访戴的故事加上众诗人的诗篇,使得此溪声名益显。
天姥山的文字最早见于谢灵运的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据考:天姥者,王母娘娘也。唐代张祜《梦李白》:“忽闻海上骑鹤人,云白正陪王母宴。”这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天姥岭。好在离县城不远,我在白鹤镇里林村下车,走半里山坡再转过一处山洞,一座高10余米的岩石就显现在我面前了。领路人说,这就是天姥峰!可不,立在天地间的天姥峰头部微圆,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发髻更是分明,活脱脱是个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状。脚下的古道,剡溪上的古桥,合抱的古藤古树,肃清的古村落,渗和着溪涧的涔涔泉水声,更添唐诗之路的古韵。
我想,这么一条在中国大地上不见长的山溪,一座在中国众山脉间不显巍峨的山,为什么会吸引了唐代450多位诗人(据说占了唐代全部诗人的八分之二)游弋于浙东,留下了1500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
有人说,是这里的风光旖旎。这里一路的奇山异水,就嵊州境内的剡溪一段,就有艇湖、竹山、禹溪、仙岩、清风、嶀浦、鼋头渚等剡溪九曲胜景。会稽山、天台山、四明山的先后开发,更吸引着大批留恋山水的文人。贺知章畅游了四明山以后,就曾经提笔为其命名景名;也有人说,是这里的香茗把诗人吸引过来了。唐代文人雅士多数好茶成癖,这一带正是盛产茶叶,每逢茶叶飘香季节,驿道两旁,哪爿路边茶店不是茶客盈门?面前一杯香茗,片片新绿随着倾注的开水上下翻腾,呷一口新茶,满口清香。打开唐诗集,关于茶事的诗词不见少。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不衰,其中“七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皮日休将茶诗送呈好友陆龟蒙后,便得到了陆龟蒙的唱和。他们的唱和诗内容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有人也说,唐代浙东的经济很是繁荣,这里的丝绸在唐代已盛名天下,丝绸海上之路就从这里经台州和宁波走向蔚蓝色的海洋。
唐诗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路、一座山、一条溪,而是唐代诗人探索理想之路。诗人们凭借浙东山水和这块神奇土地的人文底韵,通过诗的灵感和联想,用美妙的语言表达自己探索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方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