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倩倚
加入时间: 2009/08/14 文章: 106
|
时间: 2009-8-14 周五, 上午1:04 标题: 在世界“第三级”以诗会友 |
|
|
8月7日至10日,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阿富汗、阿根廷、贝宁、英国、德国、希腊、罗马尼亚、巴西、印度、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200多位著名诗人汇聚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上美丽圣洁的青海湖畔,以诗会友,共度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本届诗歌节,以“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参与国家和人员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超过上届,诗人的文化背景也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覆盖面更为广泛。
国际诗友相聚在青海
8月7日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高峰文化论坛随即举行。西班牙的何塞·克雷多尔·马特沃斯、法国的雅克·达拉斯、美国的乔治·欧康奈尔、中国的吴晓都、罗马尼亚的拉杜·安德里安斯库等十几位著名诗人先后发言,大家围绕着“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这一主题,就诗歌的本质、诗歌的作用、诗歌写作的技巧等广泛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西班牙的老诗人何塞·克雷多尔·马特沃斯已届80高龄,是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通讯院士,曾经获得巴塞罗那艺术成就金质奖章。他说,早在50多年前,自己就被中国诗歌吸引了,中国诗歌的自然、流畅、极具精神性等特质深深感动了他,并在其诗歌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他认为,诗歌是通往认知极限之路上的灵气、眺望和闪光,她向人们开启了一个超越理性理解的世界。
来自法国的著名诗人雅克·达拉斯由自己的名字入手,介绍了法国诗歌的两种传统:一种是神秘的、带有启示性的诗歌,只有少数人才能深入其中;一种则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诗歌。日本当代诗人的领军人物野村喜不愿意谈论诗歌的“精神价值”,而宁愿将身体与吟诗紧密联系起来,以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荒芜的土地上义无返顾地传播诗歌。中国诗人李犁认为,美好、梦想、纯洁、崇高是诗歌永远要表现的,也是诗歌本身的性格和格调。
聚集在诗歌节上的诗人们,尽管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尽管对于诗歌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崇尚诗歌,满怀对诗歌的热爱,对诗歌艺术的敬仰和以诗会友的愿望。
把诗的追求镌刻在大地上
8月8日,中外诗人们早早地赶到了美丽的青海湖畔,他们要让圣洁的女神作证,把诗的追求、诗的赞美镌刻在大地上——这就是诗歌节组织者匠心独具的创意项目“青海湖国际诗歌墙”。
这是一座长45米、高4米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诗歌纪念墙。除了历史上29位伟大的中外诗人头像外,它还以汉、英、藏三种文字,镌刻下2007年发布的《青海湖诗歌宣言》以及诗人们的签名。这是世界上第一座诗歌纪念墙,以高原文化传统中最为神圣的嘛尼石经墙的形式耸立于地球之颠。
主持揭幕仪式的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将纪念墙比作“诗的长城”。他说:“这座诗歌纪念墙将持续记录青海湖诗歌节和当代世界诗坛的重大事件。古朴庄严的纪念墙以岩石的物质属性伫立于现实世界,它是高大的、坚实的;它又是开放的、灵动的,这正是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重构的象征,对于打造诗歌文化品牌、传播诗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奏出的庄严乐曲声中,齐哈拉扎布、崔东镐、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高瑛、晓雪等14位诗人代表为纪念墙揭幕,他们也揭开了首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得主的面纱,胡安·赫尔曼,这位来自阿根廷的睿智诗人肖像以及他的名字和简介也将镌刻在这里。
事实上,被镌刻在丰碑上的不止是29位伟大诗人和赫尔曼。青海,这片诗歌的热土,将同样的荣耀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扎根本地的著名诗人——昌耀。在返回西宁的路上,中外诗人们一同来到素有“茶马商都”之称的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参加位于古城明清一条街上的昌耀诗歌馆的揭牌仪式。昌耀是中国西部诗界的一棵大树,其主要作品有《慈航》、《哈拉库图》、《河床》等等,结集出版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等6部诗作,蜚声诗坛。
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大的出版社都不出版诗歌,诗歌的影响只在小众之中。”胡安·赫尔曼、乔治·欧康奈尔等众多诗人的感慨,是当今诗歌界现状的一个简略而准确的写照。如何让诗歌重返大众生活,是人们始终殚精竭虑在推动的事业。
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尽管诗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是诗歌节的重头戏,然而,诗人们和诗歌节从没有忘记与诗歌爱好者以及普通公众的互动。8月9日下午,组委会安排了专门的时间,在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举行了诗歌讲座和诗歌朗诵会,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当天晚上,青海宾馆主楼前的小广场上,参加诗歌节的50多位国内外诗人又在这里尽情朗诵,挥毫泼墨,心与心的碰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除了现场的互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期间,青海电视台制作的《诗话人生》节目,邀请著名诗人讲述诗歌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让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妙,诗人的亲切。
让诗歌走进彼此国家民众的内心,是推动诗歌重返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触发了许多诗人在这方面的灵感与决心。
美国诗人乔治·欧康奈尔受祖母的影响,很小就阅读过中国古诗,并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兴趣。然而在美国只能阅读到一些中国古诗,很少有对中国当代诗歌的介绍,乔治来中国后,与年轻的译者史春波一起编译了包括中国两位古代诗人和15位当代诗人作品的《亚特兰大诗刊2008中国诗歌专刊》,二人目前正致力于翻译中国当代诗歌,并准备结集出版,将它们介绍给中国以外的读者。乔治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乔直”,希望中外诗歌交流的桥梁能更加笔直而畅通。
中国诗人西川在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外诗歌界的交流。他不仅曾多次参与国际性的诗歌交流活动,把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诗人请到中国来进行交流对话,而且通过“诗意城市2009:中国”大型文学项目,把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国家11个城市的公交地铁站、大街、商铺等商业广告牌都换上了宣传中国当代诗歌的海报,并且在这11个城市举办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对于如何进一步让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他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两个问题:首先是翻译什么,其次是如何翻译。两个问题都解决好了,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的步伐才能稳健而有力。
作者:汪建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