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乔
加入时间: 2009/08/13 文章: 67
|
时间: 2009-8-13 周四, 上午12:13 标题: 诗心入翰墨 儒雅亦清刚——冯诚印象 |
|
|
朱红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歌始终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样式。千百年来,诗情滋养了文心,诗歌支撑起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文人在本质上都是诗人。另一方面,文人是需要书写的,因而以笔墨为载体的书法自然就成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人生命精神的双翼,笔墨在宣纸上的挥洒,挺起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度。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先生是一个学养渊深的诗人书法家。他以一颗富于激情和智慧的诗心赋予其书法作品一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和儒雅清刚的文人气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书卷气和诗意美。这种从诗心里流淌出来的墨色,风神俊朗,灵动而清雅,刚健而隽逸,有着一种扣人心弦的美感力量。
陆放翁诗云:“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下,是由其学养、人品、阅历、才智和识悟所决定的,正所谓“深情高韵,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从这个视角来看,冯诚先生可谓是有着深厚“字外功”的书法家。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不久即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冯诚先生,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不仅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字学以及书法理论诸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大学期间即有诗歌发表。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踏遍了甘肃、新疆等大西北的黄土高坡、高山大河、大漠戈壁,将长河落日、铁马冰河、阳关故垒、丝绸古道、民俗风情尽纳胸间,深厚的西部人文积淀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壮美阳刚的大美风范和雄健辽阔的豪迈风骨。冯诚先生诗歌中那苍茫傲岸的"冰达坂"、 苍凉沉郁的 "黑戈壁"、 聚集着 "雄性的征服"力量的"套马杆"等等极具鲜明西部人文精神特征的意象,使他的诗歌始终张扬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力量,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宏大辽阔的意境美。其次冯诚先生还是新闻界一位赫赫有名的资深记者、文质彬彬的文化官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在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冯诚先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从良心和正义的召唤,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的新闻稿件和富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文章,有50多篇新闻作品获新闻奖,一批调研稿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两次获新华社国内分社社长十佳调研奖,曾成功策划过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并当选“2007年度中国新闻年鉴人物”。
学高则韵胜,品高则气清。有着如此学养襟怀的冯诚先生的书法世界必然是丰富而多彩的。那么,就让我们追溯着他墨海探索的足迹,去领略他书法艺术的别样风采。
1956 年8月生于临洮县漫洼乡的冯诚先生自幼便对书法有着一种天然的痴迷。少时缺墨少纸,他便以磨平的大方砖做纸,用上好的红粘土兑水作墨,苦练行草字,还常把毛主席语录的塑料皮拿下来当纸用,在上面反复醮墨练字。几十年来,笔墨法帖陪伴着他辗转陇原大地、西域边疆、江城武汉,于繁忙的工作间隙,挥毫泼墨,闲散襟怀,广交书友,博采众长,熔炼书格,渐成自家面目。
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冯诚先生走的是一条“博涉多优”、师古出新的书法探索之路。他说:“我在书法创作上崇尚师法古人、忠于法度而又能创新突破,张扬个性,对当今书坛的偏畸怪野之风总是敬而远之。”
师古人方面,冯诚先生始终认为理论与临池不可偏废。因此他一方面广泛研读蔡邕《书论》、《九势》、《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孙过庭《书谱》、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书法理论著作,汲取古人论书精粹,着力从"道" 的层面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书艺境界。另一方面他本着取法乎上、碑帖互参的原则,大量临习汉魏碑版,出入晋宋,游走盛唐,浸淫明清,于二王颜柳张旭怀素苏黄米芾王铎等诸家以及智永、欧阳询、赵佶、于佑任等人行草千字文等法帖中汲取笔法技巧、体悟用笔之道,取诸家之长为我所用,一套收录魏晋至清末历代名家名作的《中国墨迹经典大全》成了他常常翻阅的重要工具书。他在读帖中与古人对晤,悉心体悟古人作字时的心境,进而探寻技巧背后的书之妙道。
冯诚先生继承书法传统的心态是包容和开放的。他不薄今人厚古人,本着“博涉多优”的古训,除了研读临习历代书家法帖外,他还十分注意收集各类书法相关资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凡是手边见到的各类报刊杂志上的书法作品都剪辑下来,学习借鉴,广泛取法现当代书法的精髓,使其书法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冯诚先生还虚怀若谷地向书法界同道请教学书过程中的疑难点,并将学习心得不断灌注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去,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逐步修正和完善自己,将书法创作不断推向理想之境。
扎实的传统根底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赋予冯诚书法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质。读之,如沐清风、如饮醴泉、意味隽永。
书法之美,以线条为根本。冯诚先生的书法之美,在于他那种生动灵变、跌宕多姿、若渴骥奔泉的书法线条所营造的造型美感。这在他的草书和行书作品中有着非常鲜明的表现。在他的笔下,线条在运动中获得了生命,在笔歌墨舞间完成一系列鲜活的造型:结体敛中肆外,墨色浓淡相宜,线条刚柔相济、粗细变化映带自然,洋溢着行云流水般的韵律美感。在这里,他的书法有着一种"我手写我心"的率意与流畅,线条舒展奔放、随机生发而又合于法度,布局起伏跌宕、神韵潇洒,行笔的速度造成的飞白效果营造了一种恣肆的运动感,而且强化了黑白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自有一种动人的美感力量。
冯诚先生的隶书与魏书作品兼具汉魏碑刻的质朴浑厚与名家法帖的典雅秀逸之美,风骨其里,端庄其表。其魏书清俊遒劲,结字挺拔而又充满拙气,点画之间尽显魏碑风骨;其隶书师法汉隶,得其古朴苍劲、厚重大气之美,字里行间呈现一派朴茂清正气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冯诚先生的书法还具有一种得之于造化的自然美。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冯诚先生从苍茫厚重的黄土地以及壮丽雄浑的西部景观中汲取豪放雄健的审美因子,从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柳岸荷塘中提取空灵秀雅的美学元素,并在书法创作中将二者"兼收并蓄"地融于笔端。因此他的书法便多了一份性灵的真、仪态的韵和刚健的势,呈现出一种雄秀兼具的魅力。
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然后书之。”书法之于冯诚先生,不仅是抒情写意的媒介,更是休憩心灵、闲散怀抱的一方净土。当他展纸挥毫之际,纷繁世务、案牍劳形一一消逝,唯余清风明月、淡淡墨香,因此他的书法又有着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娴雅与静美。
值得一提的是,冯诚先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诗学优势,将诗歌的抒情性和书法的表现性结合起来,以诗情引书兴,以诗心入翰墨,赋予其书法作品浓郁的诗意美。他把自己的诗作如“目接八百洞庭水,身临千年岳阳楼。额手始庆宠辱远,天下忧乐上心头。”(《岳阳楼感赋》)“南岳祝融此登临,衡云湘水一望中。仙女凭栏瑶台处,烟霞万里披彩虹”(《登南岳祝融峰》)等写成书法作品,与友朋唱酬赠别,成就了生活中的风雅趣事。这种诗书联璧的才情与儒雅,是很多职业书法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