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澜沧
加入时间: 2007/08/17 文章: 108
|
时间: 2009-7-14 周二, 上午2:30 标题: 马知遥:当代诗人就只需要一个,坚持! |
|
|
普及和推广当代新诗是诗人们的责任
——给“个”天津仲夏端午现代诗会
这是个缺少诗意的时代。在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的时候,最后的诗意几乎也在消失。麻木麻木,当艺术也堕落为商品的附庸,当观众和读者都成为快餐文化的痛快食客,诗歌已经真的成为可以消失的东西。这个时代还有诗歌存在的必要吗?当我们这样问自己的时候,某种不甘的情绪会突然涌起。任何时代都不会让诗歌消失。但面对时代读者整体性的失语,当代诗人该做些什么?你们又做了些什么?
说句实话,当代的读者并不是不喜欢诗歌,而是找不到可以喜欢的诗歌。他们几乎已经读不懂当代诗歌,所以经常听到抱怨:不知道当代诗人在做什么,在写什么,中国诗歌已经没有出路了。我以为过去诗人们对自我的检讨已经很多。大家都在反省自己:认为过份追求技巧,过分追求现代意识,脱离现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挽救诗歌读者大量失散的颓势。以至于到了当代,某些诗人们为了让诗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招数迭出,无非是:制造眼球效应,哗众取宠,恶搞诗歌事件。这些商业活动中常见的手段经诗人们使用也都取得了该有的轰动效果。但商品的炒作可以抬高商品的知名度,促进销售;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获得巨大轰动的同时,因为商业化趋向反而遭到了更多的批判甚至公众的反感。在我看来就是大众对诗歌潜意识中的“身份认同”。诗歌对应的词语是高贵、崇高、境界、诗意。当诗歌对应词改为:喧哗、裸诵、废话、色情等等时,即使是商品化生存的公众也不能苟同。并非一切迎合都能获得好感。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传统其实已经成为所有人心底里的一块精神净土。传统文化的力量已经让她必然如此。所以,当代一切试图让诗歌世俗化庸俗化既而低俗化的“努力”都将换取公众的骂名,而最大的后果是对当代诗歌的妖魔化,导致当代诗歌形象的污染。
那么诗人们该做些什么?当代诗歌普及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活动。在中小学中普及当代新诗教育将是挽救新诗拯救诗歌的最佳渠道。我们中国传统的诗歌如果没有代代相袭的中小学教育,不会家喻户晓,更不会让国人充满了对古诗词的喜爱和敬畏。当然古诗词的确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经典的品格,可如果不是历代中小学教育中的推广,恐怕也一定是如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许多东西不是不够好是保护和继承的不够,推广的不够。我敢肯定,在物质文化极大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有识之士能够大力推动当代新诗歌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就不会对当代诗歌发出末路的叹息,而是会真正领略到新诗之美。
普及新诗教育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欣赏水平。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中文教学中,对于当代诗歌几乎没有多少老师会有能力或者有资格将课上好,他们大多没有认真研究或者喜爱当代诗歌,带着对当代新诗的成见,让他们本能地疏忽了对新诗的学习和自觉的修养提升。这多少也给当前的新诗教育提出了一个难题。但诗歌的国民整体性水品的提高,需要一次全民的推动和努力,非如此不足以推进当代诗歌的前进,也不足以让中国的诗歌传统得到进一步的跨越和提升。
另外就是中国诗歌界自觉的集结和相互提携。诗人和诗歌群体需要冷静而自觉地丰富自己的创作,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让读者自觉地感受到来自诗歌的无穷魅力。这个时代不缺好作品,不缺激动人心的作品,缺少的是推广和介绍,缺少的是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这个角度看,“个”论坛和“个”诗歌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送上尊重和支持的。任知兄弟用他的激情他的执着将一份民刊和网络论坛坚持10年之久,并将拥有相似或相同诗歌主张的诗人成为自觉的团队,相互鼓舞地创作和行走,这是中国网络带给诗歌的光荣,也是诗人们在当代为他们残留的可爱读者的一份交代:诗人们还在,他们还在用心为属于他的读者歌唱。
作为远方的一位诗人,“个”论坛和“个”诗歌群的老队员。我送上一位70后诗人和评论家的真挚问候:让个性更张扬些,让“个”诗歌群落在未来的诗歌征途中光华四射。现在我们需要的就只有一个:坚持!
写在6月12日天津现代诗会之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