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墨音
加入时间: 2007/08/14 文章: 85
|
时间: 2009-7-09 周四, 上午12:45 标题: 杜牧与维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
|
杜牧是唐代众多著名诗人与维扬联系最多、对维扬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他一生多次来维扬,并在扬州生活过较长时间。
唐代维扬为当时东南第一大都市,时称“扬一益二”。大和七年(834年),杜牧到维扬,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下掌书记,他当时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写下了许多诗歌记述当时的生活。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又如《遣怀》:“落魄江南载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扬州当时的极尽繁华的景象。
开成二年(837年),杜牧弟杜凯患眼疾日重,居住在维扬禅智寺(遗址在今维扬区邗沟中学内),杜牧忧思交集,携名医再次南下维扬,陪弟弟同住禅智寺,为弟治病,写下《题扬州禅智寺》,诗中有“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因为这首诗,维扬又被后人称为“竹西佳处”,名满天下。后人在禅智寺官道旁构筑“竹西亭”,今圮。1988年,维扬区城北乡农民集资在原址建“竹西公园”,并在公园重建了竹西亭,成为维扬区境内的一个旅游景点。
杜牧与维扬渊薮很深,离开维扬后,心中依然怀着对维扬的深深眷念,用情之极,写下了千古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描绘了一幅清净秀丽的维扬秋色图,表达了对维扬的一往情深。这首诗为后人代代传诵,吸引了大江南北无数后人对维扬的向往。
这首诗还给后人留下千古悬念:杜牧诗中所提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一座桥,还是指二十四座桥?一种看法认为是一座桥,即今维扬区卜桥村境内的念四桥,又称红药桥,此桥今天已改为公路桥;一种看法是指当时扬州城内的二十四座桥,北宋学者沈括曾在其《梦溪笔谈》中一一标出这二十四座桥名称及具体位置。1988 年,扬州市政府拨款于瘦西湖熙春台处新建一桥,并命名为“二十四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