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颜
加入时间: 2007/08/14 文章: 141
|
时间: 2009-7-08 周三, 上午12:14 标题: 文学副刊:是固守还是突围? |
|
|
□郭宝林
《厦门日报》的《海燕》是一个具有60年历史的文学副刊版面,著名诗人舒婷最初就是从《海燕》走向全国的。随着人们阅读生活的变化,报纸的新闻特性备受关注,而文学副刊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有些报纸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甚至干脆取消文学副刊。文学副刊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经过7次改版的《厦门日报》,对文学副刊《海燕》也多次进行改造,试图突破传统办版理念,拓展新的领域。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一个全新的《海燕》开始展翅飞翔,有些栏目迅速成为全国品牌栏目,如《文学会客厅》,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报纸副刊好栏目一等奖。
从关注作品到关注作家
传统的文学副刊,基本上是“老四样”: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至于作家的内心世界、情感路程、人生态度、创作风格,则较少涉及,文学副刊大都在见物不见人的状态中踱步。2006年,《厦门日报》再一次改版,对文学副刊《海燕》作了重大调整,提出“既要刊发文学作品,更要关注作家本人”的办版思路,推出了《文学会客厅》这一全新栏目,邀请一批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做客《文学会客厅》,以与人物面对面的形式,将他们的创作历程、人生感悟、文学见解呈现给广大读者。
2008年1月,74岁的著名杂文家邵燕祥来到厦门,参加“中国作家厦门行”采风活动,这是他在阔别厦门23年后首次回来。在几天的陪伴中,《海燕》编辑深深感到,他不愧是文学界受人尊敬的长者:温和敦厚的秉性让人倍感亲切,锐意求真、外柔内刚的风骨却又令人肃然起敬。在《文学会客厅》,邵燕祥和编辑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对自己、对写作、对现实都作了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对待历史真实,“我的方式是把过去的档案原封不动地抖出来”。这样,“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痛苦”。关于杂文写作,坚持“与读者一起思考,不当说理的老师”。针对诗歌现象,认为“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总比一味地指责要有意义得多”,主张文学批评要宽容。
《海燕》改版两年多来,先后有蔡其娇、舒婷、张胜友、易中天、钱文忠、安琪、方舟子、陈子善等一大批作家、文学理论家做客《文学会客厅》,在《海燕》搭起的这一平台上,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毫无保留地倾诉,读者因此不再仅仅停顿于阅读作家作品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创作的全貌。
专题化解读文学热点
如果说《文学会客厅》是关注某个作家及其创作,那么,《文学沙龙》则是对某一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邀请几位作家、评论家进行集束式报道和专题化解读。近年来,反腐文学、草根文学、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知青文学、校园文学等层出不穷,作为党报的文学副刊,对这些文学现象与思潮不能视而不见,有责任也有义务加以梳理、剖析,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些文学现象与思潮的来龙去脉、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此外,厦门是我国最早创办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有着深厚的文学渊源,也是厦门地方性党报文学副刊的一个观察点。基于上述考量,《厦门日报》文学副刊《海燕》精心策划了一个个选题,开辟《文学沙龙》栏目,邀请作家、评论家进行深入探讨和解析。
2007年2月,是中国新诗90华诞。中国新诗一路走来,可谓悲喜交织。在中国新诗90年转换交替中,福建新诗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回望源头,梳理历程,我们获得的不只是冷静与辨识。3月21日,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诗歌日”,《文学沙龙》邀请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燎原,著名诗人西川、安琪,盘点中国新诗不平凡的历程,剖析福建新诗的风格特征,评说种种当代诗歌现象。《海燕》以《中国新诗90年》为题,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诗歌创作,特别是近年来的诗歌现象,作了专题化深度解读,
不仅如此,《海燕》还利用在厦门举行的各种文学研讨会,对一些文学活动进行专题策划。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中国以外最具特色、最有实力与前景的一支华文文学。厦门文学界首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8年10月,第七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16个国家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海燕》邀请部分顶尖专家做客《文学沙龙》,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为题,专题分析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历史渊源、创作成就与风格特征,为读者掀开东南亚华文文学精彩的一页。
文学副刊的理性回归
报纸文学副刊区别于专业文学杂志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具有一定的新闻性。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新闻板块与副刊板块互不搭界的“两张皮”现象,在一味强化新闻板块的情形下,文学副刊只好一再压缩、退让。文学副刊如何转守为攻、突出重围?一个值得思考的路径,那就是主动与新闻对接,成为新闻主体的延伸和有益的补充。文学副刊的新闻性,使其成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读者阅读新闻掌握相关信息资讯的同时,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获得一定的感悟,进而加深对新闻的认知。近年来,《厦门日报》文学副刊《海燕》在增强版面的新闻性上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在报纸做大做强新闻主体的趋势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07年1月,“中国诗坛的常青树”、著名诗人蔡其娇在北京去世。《海燕》编辑立即分头采访了蔡先生的传记作者、诗歌评论家和生前好友,刊发了《天堂,因您的光临而诗意盎然》一文,追忆、评述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文学成就等,表达了对诗人的无限追思、感恩和痛惜。这样的策划不仅使《海燕》与前面的相关新闻报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是新闻的延伸和拓展。
2008年11月10日~13日,第三届鼓浪屿诗歌节举行,为配合新闻板块的报道,《海燕》除了以《从此听风听涛以终老》为题,出版了一期诗歌节诗歌作品专页,还邀请与会的朦胧诗代表人物食指、芒克、梁小斌、严力、王小妮等聚首《文学沙龙》,对当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朦胧诗创作,进行回顾和梳理,从而揭示了朦胧诗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在这次媒体之战中,《海燕》呼应了新闻板块的报道,又调整了阅读节奏,增强了新闻的厚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