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李金陵 游客
|
时间: 2008-2-11 周一, 下午8:54 标题: [诗歌报]伊沙、高玉磊等人炮轰"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
|
|
07年刚刚去世的上海老诗人黎焕颐2007年度曾在上海本地某次公众诗歌聚会上表达了对该组织发布的2006年度诗歌排行榜的不满,今年被评上07版的庸诗榜名单,不禁令人对这份貌似权威的排行榜产生怀疑。
黎焕颐诗句节选——
海有病,波涛啸!
天有病,雷电暴!
地有病,山川摇!
历史有病,人心焦躁!
诗的块垒,把酒难浇!
而被该榜评为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人物老巢主持的《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一期随即推出一期该榜的专号。——“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专题
随后,有诸多网友对该榜发难,国内著名先锋诗人伊沙带头反击这份有一小部分人炮制的冠以“中国”名号的年度榜单,称该榜为“庸人评选的庸诗榜”、“评委们应该上耻辱柱”。
本站转摘部分网络言论如下——
————————————————————————————————————————————
用户文讯于2008-01-21 10:35:46在扬子鳄发表
曝料: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黄梵是幕后主使,他今年故意将自己的名字从评委中拿掉就是心虚的表现,怕有人找他算帐。这个榜是他一手策划出来的,找了几个想出名想疯了的傻博士当枪使,当然还有傻逼马铃薯兄弟和更傻逼的马永波。
去年底黄梵被老巢请到北京玩了一圈,就让老巢上了这次光荣榜;今年初又被潘洗尘请到哈尔滨玩了一趟,这次也让潘洗尘上了光荣榜。这个榜是个什么玩意大家也该有数了吧。
————————————————————————————————————————————
巫昂于2008年1月31日01:44:01在〖诗江湖〗发表.
我反对庸诗榜,因为它明摆着反对诗歌本身,它体现了一帮闲人的...促狭、无聊和下作。
诗坛一直有个论调,说:诗现在是不挣钱的行当,所以,有人愿意为这个不挣钱的事情,随便做点什么,都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
我不同意,事实上,不挣钱不等于毫无所得,有人愿意在别处挣了钱,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这个不挣钱的东西里边,那有两种可能:这个人真心喜欢这个东西,其二,这个人谋求别的东西。真心喜欢的人得到了心安理得和创作的快乐。
而谋求别的东西的人,得到了别的东西,而今年,那东西,就是庸诗榜。
一切捍卫心安理得和创作的快乐的人,都有权去反对一切反对诗歌的东西,否则人间没有公理和正义。
一切拿诗歌当作机心与儿戏的演练的人,都是我毕生反对的对象。
我不怕得罪任何人,也没有任何朋友拜托我写这个帖子,因为这就是我的立场。
————————————————————————————————————————————
祁国拿着一把小刀 于2008-01-21 12:53:34在 扬子鳄发表.
郑重声明:请把我的名字从柔刚候选中删去--因对其太过随意的评选机制和评委水平的怀疑,我于上一届就已在网上声明不参加此奖评选,这次又未经我允许肆意侵犯本人姓名权。。。。
一帮没出息躲在体制里靠毁人不倦混口饭吃的人云亦云的
不敢被社会所操或去操社会的毫无创造勇气的知了分子,你怎么会去相信他们!
知了,比知道还可怕,特征就是叫成一条声,却永远与艺术无关!
————————————————————————————————————————————
中岛拒绝“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颁发的“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奖声明
几天来,我一直躺在病床上,出不了门,家里又无法上网,因此对诗坛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一无所知。但是,从朋友的电话和短信得知,这些天诗坛好像非常的热闹,我也有幸地成为这些热闹事件中的一员。首先是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被评为“‘汉诗榜’年度优秀诗人”,之后又有几位朋友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恭喜我获得了一个什么“贡献奖”,再就是新闻媒体询问诗人伊沙等的电话。
诗坛的奖虽然没有大把的钱支撑着,但诗坛的奖,我和所有的诗人一样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这些奖会证明你的从前所做的一切已经被认可,这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何况我支撑着把《诗参考》办到第十九个年头了,其中的不易难于言表,因此就更渴望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荣誉落到我的头上,但是,在我带着满身的病痛去网吧看看这一惊喜时,却发现,这个“排行榜”比去年更是变本加厉,更猥琐不堪。
记得,去年就因为该“排行榜”的不严肃,让我愤然撰写了批评文章,在诗坛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不是一个,别人给你好你不去接的人,我也理解,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非常的不易。我知道世态炎凉,知道所有的难处。如果仅此而已还不为过,但如果纯心利用“诗歌排行榜”作为幌子,而有意去打压优秀的、先锋的诗歌和先锋诗人,排除异己,从而达到小圈子的目的,这就有些低级趣味了。
别的我不谈,就看看“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中的所谓‘庸诗榜’,就让人吃惊不小。“庸诗榜”的前四名几乎被这些年来,在中国诗坛非常活跃的、非常优秀诗人所占据,他们是诗人伊沙、诗人徐江、诗人沈浩波,诗人春树。我不说,所有看过这个榜的人都会怀疑,有这么凑巧吗,是不是另有阴谋?实际上,我看完这个所谓的榜单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我真的不知道这些评委是如何读诗品诗的。在去年“排行榜”中,李伟的《章子怡漂不漂亮》被列入了“庸诗榜”。像这样朴素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好诗被列入“庸诗榜”中,可见这些评委们的”诗歌”审美趣味。一些整天泡在校园、书斋的人,是如何理解市井生活,是如何知道在生存境地挣扎的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一概不知。
有人会说,进入“庸诗榜”的大部分诗人都是我的朋友,是的,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但是,在诗歌世界中,我只认识好的诗歌和好的诗人。如果一个没有生命信念、信仰的人,对任何事情,也许做不到严肃认真,但是,我是把诗歌当生命、当信念、当信仰的人,因此,公正、公平、严肃、认真这一点我是能做到的,并且会做得很好,友谊和诗歌我是分得清清楚楚的。
在这个并不缺少诗人,而是缺少好诗的年代,真正缺少的就是像伊沙、侯马、徐江、沈浩波这样的优秀诗人,像诗人伊沙2007年写出优秀的长诗《灵魂出壳》和短诗《有朋到长安来》《欧洲行》,诗人沈浩波的《西安为证》以及诗人徐江的《杂事诗》其中的章节等都是2007年中国诗坛最优秀的诗歌作品之一。而“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却别有用心地避开这些真正的优秀的诗歌作品,这还不说明有问题吗?
在中国,每年都要产生几万首庸诗来,诗歌杂志每年也要发表几千首的庸诗,这本不奇怪。奇怪的是“庸诗榜”把同一艺术观点,同一艺术追求的最先锋最优秀的诗人一网打进,就难免有些奇怪了。他们一方面把我(即《诗参考》)评进对诗坛有“贡献”奖中,把侯马列入鸟奖的入闱,另一方面却把长年在《诗参考》上发表诗歌的优秀诗人一网打入“庸诗榜”中,在确立了《诗参考》的历史价值地位同时,打击着《诗参考》最重要的一批先锋的优秀的诗人。这是何等的用心良苦,意味深长。评委们欣赏《诗参考》我表示非常的感谢,但是,在同一榜单上却有不同的艺术态度,这就太不正常了。
这次的柔刚诗歌奖,诗人侯马的诗歌也以七票入闱,但孰不知,侯马的提名篇目:《我以多莉的名义向人类致意》《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侯马十年前的优秀作品,仅就这两首,完全可以打垮柔刚诗歌奖所有的参选的诗歌作品。侯马前年和去年的重要长诗《他手记》《进藏手记》是如此的不同凡响,堪称为近几年少见的优秀诗歌作品,评委们也视而不见。
因此我认为,这些聚集在一起的老“八股”,就是一群猥琐的之人,根本就没有把推动中国诗歌发展作为已任和目的,而是利用“排行榜”和已经有影响的先锋诗人造势,达到自己的小圈子的目的,而这些有影响的先锋诗人进入了“庸诗榜”,会有很大的反响,一定会给“排行榜”带来空前的效果和反响,这就是他们的另一个目的。
一个完全丧失了诗歌价值观的奖,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像这样的“奖”不要也罢。
因此,我郑重宣布:我拒绝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颁给我的所谓的“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奖。用我的实际行动维护诗坛的公平、公正和诗歌的严肃性。
2008年1月23日北京
本贴由中岛于2008年1月23日11:23:05在〖诗江湖〗发表.
————————————————————————————————————————————
高玉磊发表于诗生活新诗论坛
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和南京这个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城市
看了这个中国07年度中国诗歌排行榜,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怒火。
难道这就是对诗歌新的认识和尊重吗?
一 看看题目“排行”就可以去猜想娱乐指数了。
二 诗歌能排行吗?
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对于这些南京的教授们,我想,他们是知道的。他们故意装做不知,应该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 诗歌有好坏之分吗?
我现在越来越怀疑中国这些教授们到底是不是教授。他们的知识水准是否能超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呢?
还有一个疑问这些教授懂诗歌吗。是不是和陕西华南虎的专家有一拼呢?
四 他们能代表“中国诗歌”吗。他们有这个资格吗?
五 再说好诗和坏诗。
一个诗人一辈子能写出一首好诗,就很了不起了。
一个诗人,除了几首好诗,就是坏诗。
再看看你们的榜,就知道这已经和诗歌无关了。显然他们的态度就是打击他们不喜欢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六 评出的“好诗”和“坏诗”绝大多数来自于官方诗刊和文学杂志。而其中有些刊物,已经接近于关门倒闭的状态了。很多有良知的诗人都拒绝给其投稿。
七 年度诗性人物。
汤唯(王佳芝,电影《色戒》主人公)
说要借这部影片,“促使世人重新思考革命,思考国族、爱与性等复杂的重要命题”。
革命与国族,从来都是在坚硬的骨头中产生的。而不是一个女人的暧昧。
“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国家与革命,已经为我们严重遗忘”。
是谁又在忘记的呢?
我想,如果真要评诗性人物,为什么不选电影《南京》的那个美国的制片人呢?
总结:
女人似乎已经习惯于被强奸了,被强奸了还要说强奸的好,还居然说有诗性了。
在南京,秦淮河与夫子庙依旧还是那样的热闹,妓女和赶考的男子正温酒赏着雪景。一切都是繁华的。常有人说,国家很强大,很富裕,也有人说,很黄很暴力,顶一片叶子云云。
最后附诗一首也试着强奸一回:
《我要做一个贫穷的人》
我要做一个贫穷的人
要贫穷的没有裤衩
像鱼一样 裸体
并拒绝上岸
我要贫穷而无知
要学老鼠 在每一个陷阱里死上一回
不呻吟 不乞求 不叫喊
要姿势难看
像死在荒原上的一只鹿
血肉和骨头七零八落
我的梦也是贫穷的
没有颜色 声音 厚度
我写下的文字也是贫穷的
代表不了更多的意思
黎明 只表示天刚刚亮了
黑夜 必定伸手不见五指
我要贫穷的没有思想和未来
尼采说 幸福就是适度的贫困
而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要贫穷的彻底 纯粹
像索马里干枯的少女
没有乳房 语言 更多的鲜血
没有白色裙子和潮湿的目光
我要比所有的沙漠还要贫穷
贫穷的没有仙人掌 雨水 月光
只是一小堆沙子
风一来 便四处流浪
高玉磊 2008年1月21日
——————————————————————————————————————
附: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2007年度好诗榜
柏 桦 《水绘仙侣》(“中国学术论坛网”)
宋 琳 《短暂的白昼》等(《城墙与落日》(中法双语诗集),巴黎Caracteres出版社2007年版)
刀 《美女与摇头丸》(组诗)(“中国艺术批评网”)
萌 萌 《萌萌的诗》(《诗歌月刊》2007年第3期)
北 岛 《诗八首》(《上海文学》2007年第7期)
郑小琼 《内心的坡度》(《钟山》,2007年第1期)
李亚伟 《李亚伟诗选》(《诗歌月刊》2007年第1期)
潘 维 《诗六首》(《诗刊》2007年第8期(上半月刊))
叶丽隽 《这城市的斜阳照在我身上》(《九龙诗刊》2007年春卷)
三 子 《村庄笔记》(《花城》2007年第1期)
·2007年度庸诗榜
伊 沙 《崆峒山小记》(《星星》2007年第2期)
徐 江 《抢自<花火集>》(发表于《诗歌月刊》2007年第2期)
春 树 《漂亮朋友》、《在路上》(《诗歌月刊》2007年第9期)
沈浩波 《原谅》(《诗歌月刊》2007年第6期)
白连春 《田埂》(《红岩》2007年第5期)
孙晓杰 《羞涩》(《十月》2007年第4期)
石 英 《<水浒>开卷“逼”字当头》(《诗潮》2007年第5-6期)
黎焕颐 《春雨如膏——有寄》(《诗刊》2007年第5期(上半月))
刘 章 《湖光》(《诗刊》2007年第2期(下半月))
骆晓戈 《要想》(《诗刊》2007年第11期(上半月))
·2007年度最佳诗集
李少君主编:《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诗歌群落大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007年度诗歌批评家
徐 敬 亚
现为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的徐敬亚先生,早在1983年,就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了他那篇被誉为"中国现代诗宣言"的著名诗论《崛起的诗群》。《崛起的诗群》确立了"朦胧诗"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上世纪80年代末,徐敬亚推出轰动一时的论文《圭臬之死》,论述了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歌”的演化过程,把“第三代诗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上世纪90年代后,徐敬亚倡导诗人的“本初意识”、“原创写作”。本世纪初,徐敬亚陆续发表了《重新做一个批评家》、《诗,由流落到宠幸》、《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等批评文章。他在《诗,由流落到宠幸》中反思了近年的诗歌状况,深刻地指出了商业社会对诗歌的宠幸可能只是基于一种“功利需求”。他担忧真正的诗歌精神让位于“诗歌汤锅中表面飘浮着的一层闪亮的油脂,即诗歌群落中最追逐功利的部分,即非诗”。他的这种担忧,仿佛给当下中国的众多诗人敲响了警钟。
徐敬亚不仅写作批评文字,他还以编辑出版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批评理念。1986年他参与发起组织了“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在这次声势浩大的诗歌大展中,《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共发表了64个诗歌流派、100余位诗人的作品与宣言,以及徐敬亚写的大展前言《生命:第三次体验》及《编后》。这次大展实际上成了“第三代诗人”的一次集体亮相。近年来,徐敬亚为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倾向,提出了“诗歌细读”的主张,并率先亲为,先后在《特区文学》杂志上主持了历时两年的“批评家联席阅读”。2006年起,他又主持《特区文学》“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他的这些与诗歌的出版、发表、阅读和创作有关的行动,与他的诗歌批评理论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他对中国新诗建设的巨大贡献。
·2007年度诗性人物
(革命的诗性)
切·格瓦拉
1967 年, 20世纪的一位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切?格瓦拉死于革命。2007年,他应该是79岁,可留在世人心目中的,永远都是39岁之前的切?格瓦拉。40年来,切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精神,深植于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疼痛与不安的种子。2007年,切殉道40周年,仿佛全世界都在追思“今天和永远的切”,并将他请回这个年份精神舞台的中心;仿佛他并没有远离世界,而是当下现实的一个观照者、参与者,是现实世界肌体上一块鲜活的心肌。人们玩味他嘴角那 “使许多妇女为之动心的带有伤感的微笑”,熟悉于他那标志性的别着金星的贝雷帽,他对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热爱,他对女性表现出来的多情,以及雪茄……这的确是充满小资与诗性的。我们表示尊重。但须强调,切作为一个战士、反叛者,一个理想主义者、思想家,这些才构成这位“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萨特语)的灵魂。也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预言:只要世界还存在着压迫与不公,庸俗与怯懦,切的精神,就将一次又一次地“回魂”,超越种族,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甚至超越不同的宗教和意识形态,成为人类反叛和抗争的巨大的激发性力量。
汤唯(王佳芝,电影《色戒》主人公)
2007 年,李安和汤唯成功地借助性与暴力,塑造了王佳芝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革命女性形象。电影中王佳芝,不再是公式化的女革命者或常识中的女人,而是兼备了女学生与“太太”、特务与情人的多重身份。她在特殊年代里的狂热与天真、特殊场所中的性与激情,拒绝种种虚饰和概念化,促使世人重新思考革命,思考国族、爱与性等复杂的重要命题。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国家与革命,已经为我们严重遗忘。(图片:《临刑前》)
余丽娜
余丽娜是云南福贡县马吉乡的女孩,2007年,她只有七岁,为了到怒江对岸的马吉乡布腊小学上学,每天都要借助溜索“飞”过江去。她“飞”在惊涛骇浪的江面上,笑容绽放。这一来自偏僻的民间和社会底层的诗与花朵,不仅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还更有力地楔入和拷问着我们不无豪奢的时代与生存。2007年,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抹相当独特的温馨与可爱,还更激发着我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想像与冲动。
·2007年度诗性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的电影应该是大制作、大情感、大场面,甚至大血腥、大色情,而姜文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我们这个市场化影像时代里最后一个浪漫派。因而,他也饱受人们对其“虚假、矫情”的指责。《太阳照常升起》里狂欢化、浪漫化的诗性呈现即便有些太“文艺”,却在另一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对那些流逝岁月的缅怀,激荡着我们苍白的心灵,正成为对抗这个物质至上时代的最后武器。我们的生命只是保存在不断逝去的似水年华中,浪漫地追忆,正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人生体验。
·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
人 物
老 巢
作为一名诗人、导演、赢利并不丰厚的文化商人,他表现出对诗歌事业纵横无羁的热爱。即使在经济拮据时,他也能义无返顾,连续三年(含2008年)每年鼎力出资30万元,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设立“中国新经典诗歌奖”。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告别了那种四平八稳的官刊风格,有力推动了批评界对诗歌现象、诗歌团体及作品的关注,达成了对诗歌、诗人及批评家的归纳与研究。他以导演和文化商人的魄力,使得这份杂志在当下中国众多的诗歌刊物乃至于文学刊物中,具有了强悍、深厚和敏锐犀利的突出风格。
默 默
作为“撒娇”诗派的代表诗人,默默和其诗歌同道们在写作中着力于 “温柔的反抗”,并潜藏着一个鲜明的动机—— “撕破那些伪君子的面目”,让诗歌实现“真正的平民主义”。同时,默默还是《撒娇》诗刊的核心人物、出资人兼编辑者。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他不局限于一方个人写作的空间,还能够不计得失、不辞烦劳,为诗歌、为他人力尽义务,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全心全意为诗歌服务的精神。《撒娇》诗刊的创办与复刊,为诗坛保存了一份有研究价值的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由他个人负担的诗刊中,既有对个人趣味的张扬,又不乏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包容,表现出多元的气度。除自办诗刊,他独出心裁创办的“撒娇诗院”也让人耳目一新,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哪怕短暂却是温暖的“乌托邦”式的诗歌家园。
中 岛
1990 —2007,18年的时间,他的大量心血倾注给了名为《诗参考》的民间诗歌刊物,这本刊物迄今已出版25期,并且还将继续出版下去。它粗砺、自由、有锋芒、有力感。这本令人尊敬的刊物,除了少数的若干期有朋友人力的参与之外,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中岛一手完成的;厚重的刊物,耗费时间与心力,还耗费着他赖以维生的本已捉襟见肘的收入。没有热爱,没有殉道一般的信念,没有对自己所做工作意义的清醒意识,无法在清贫中坚守下来。在对诗歌作品的选择上,他不妥协,少杂念,不媚俗。他的工作,对展示与保存当代民间汉诗的精华阙功至伟,对从事汉诗研究的人们来说,《诗参考》具有不能忽略的意义。
潘 洗 尘
作为一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经商活动已成了对诗歌的鼓励。1998年以来,他通过设立“天问诗歌奖”、“诗探索奖”,出版“天问诗歌丛书”、“诗探索丛书”,承办《星星诗刊》理论版、举办“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天问诗歌公约”等众多诗歌活动,在提升公众的诗歌鉴赏力及倡导诗人写作的自律方面,做了大量为人称道的工作。最使人钦佩的是,近年来他出资两百多万元用于诗歌事业,通过对诗歌精神的竭力弘扬,致力于将诗歌这个最为古老的精神方式镶嵌在市场化的严酷时代。
潘 维
作为江南才子,他是愿意让诗歌及文化责任在身上发挥作用的少数人。2004年以来,他连续策划了两届杭州“不完整世界”诗歌文化活动,以及20场以上的地方性诗歌朗诵会,前后邀请国内外重要诗人、画家130多位,组织众多诗人撰写艺术家画传(已出版8册),通过已颁发两届的“中国诗歌贡献奖”,彰显和强调了诗歌语言在当代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他成了能避开个人世界的局限,利用从诗歌提炼出的诗意描述,贡献于当代文化的少数诗人。
曾 蒙
这个“70后”的重要诗人。偏居西部小城攀枝花,却以一己之力,主持中国资讯最丰富、最具有先锋性的民间文学艺术网站——中国艺术批评网。中国艺术批评网的诗人专题,以其前沿性、实验性和革命性,见证当下汉语诗歌现场的最新动向,也使其成为汉语先锋诗歌的重要阵地。曾蒙的工作,同样彰显着我们的时代诗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可能性。
刊 物
《青年作家》
在中国的城市格局中,成都一直作为“诗歌之城”存在。在这个能够唤起人们许多想象的城市,居住和生活着一大批声名在外的诗人。这些诗人不仅在过去影响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潮流,今天依然活跃在诗歌创作的前沿。《青年作家》是一个曾经沉落的刊物。2007年第1期,《青年作家?新诗库》开栏。对于这个新栏目,该刊总编章夫认为:“在2007年《青年作家》的版面上,我们特地推出一批活跃于中国诗坛的现代诗人。旨在记住在诗歌生存最艰难的环境里,那些坚守艺术良知的诗人。”从已出版的数期来看,涉及到北岛、芒克、顾城、食指、舒婷、海子、柏桦,其梳理当代诗歌写作谱系,进行文学史和诗学建构的企图相当明显。2007 年,《青年作家》在中国的“诗歌之城”成都,因为诗歌而再生。
《延安文学》
延安,中国西北角的一座古城,当下诗歌的“外地”。如果没有一本叫《延安文学》的刊物,没有其背后的诗歌信徒对诗歌倾注的艰苦努力,人们注定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这个地域在当代诗歌版图的意义。可因为有了《延安文学》,这本虽则在大学图书馆尚难觅到身影,却在民间唤起崇敬的刊物,让我们不得不在诗歌和这座偏远城市之间建立起某种不容忽视的关联。它每期的“今日写作”栏目,以十数个页码集中发表诗人的专辑,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准,都是当下中国诗歌版图所无法忽略的一个存在。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发起人:何言宏、傅元峰、马铃薯兄弟、黄 梵
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评委会:
何 平(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邓 程(文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羊 霞(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何同彬(南京大学在读文学博士、《扬子江评论》编辑)
马永波(文学博士,诗人,翻译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吴晨骏(诗人、小说家)
育 邦(诗人、小说家)
陈祖君(南京大学在读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何言宏(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元峰(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马铃薯兄弟(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评委会秘书:徐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
返回顶端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
|
|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