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墨音
加入时间: 2007/08/14 文章: 85
|
时间: 2010-2-13 周六, 上午2:42 标题: 域外速写:为诗而战 |
|
|
于晓丹专栏
《纽约》杂志岁末加厚出刊,照旧例盘点这一年“我们热爱纽约的理由”。今年上榜理由43条,其中第21条是“因为我们为诗而战”。还能为诗而战的人不多见了,恐怕有此豪情的诗人都所剩无几了吧。
为诗而战的人,是一个叫爱丽丝·昆恩的人。她曾为《纽约客》做过20年诗歌编辑,据说能随口背诵140首艾米莉·狄肯森的诗。能背诵其他诗人诗作的诗人现如今也很稀罕了吧,都说昆恩是个传奇,这或许正是原因之一。
2001年,昆恩被美国诗歌总会推选为执行总管,她的工作之一就是继续1992年启动的一个叫“流动的诗”项目。“流动的诗”,老纽约客们都该记得,就是前些年我们乘坐地铁时,在车厢的广告灯箱里看到的那些诗歌。我的速写本里就还保留着用铅笔抄录下的这么一首《理想》:“这就是我来的地方/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没有什么可羞愧/也没什么不能讲/自我就是自我/这不是一个屏幕/一个人应该尊重/他的过去/而这就是我的过去/我不能把它抛弃/这就是理想/这不容易。”如今笔迹已有些模糊了,可我还记得那天我背着画夹、工具箱疲惫不堪地从学校往家赶,看到这首诗不禁泪流满面。
那时候的纽约捷运局也是热爱诗歌的吧,因为他们把本可以用以赚钱的广告灯箱免费提供给了美国诗歌总会,而挑选诗歌的事就落在了昆恩的头上。“流动的诗”流动了几年,从前年起却渐渐消失了。去年听说捷运局突然又爱上了哲学家们的警句格言,地铁灯箱里偶尔会冒出一两段“思想的火车”。对于“流动的诗”遭到“思想的火车”撤换,昆恩愤愤不平。她认为,再好的警句格言也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因为前者根本不是完整的艺术。
为赢回阵地,去年一年昆恩四处奔波自筹资金,准备向捷运局买回诗歌空间。她果真做到了,虽然买回的已不是地铁而
是公共汽车灯箱,但“流动的诗”从1月起又要与纽约客见面了。为此,我也一定多坐几趟公共汽车,希望能在汽车上再遇到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的诗:“在对与错之外/还有一块地方/我会与你在那里相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