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禹
加入时间: 2007/08/21 文章: 100
|
时间: 2009-11-18 周三, 上午3:32 标题: 韩东:我对诗歌还是念念不忘 |
|
|
在众多诗人中,韩东总是显得特别安静,光头,胡子略微斑白。“诗歌人间”已经办了三年,韩东也是每年必到。近些年来,写小说的韩东让那个《有关大雁塔》的韩东渐渐模糊,而他却语调平静地对记者说:“我对诗歌还是念念不忘!”
韩东 1961年出生于南京。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5年和于坚、丁当等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他们》。上世纪90年代起,将主要精力用于小说写作。主编过“断裂丛书”第一辑和“年代诗丛”第一、第二辑。
晶报:听说您的第四部小说长篇《知青变形记》已经完成了。
韩东(以下简称“韩”):对,预计明年初出版。这部小说我酝酿了很长时间,用了一年半将它写出来。它的写法和我以往的很不一样,完全是情节推动的,许多对话,现场感很强。
晶报:您最新写的诗歌《卖鸡的》,其中那句“相似的技艺总有相通之处,残暴与温柔也总是此消彼长。”让很多人一下子又想起了那个熟悉的韩东。
韩:我一直想写诗,我要把这两个月的时间都给诗歌,读诗、写诗、改诗。因为写一首诗的时间并不长,但要进入那个状态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像《卖鸡的》这些诗都是我最近创作的,而创作的背景并不一定是自己的生活,当你的目光向外移时,看到的是外面的反应,是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晶报:有人曾说,在忙碌的深圳谈论诗歌是奢侈的,您认为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关系怎样?
韩:这是一种误解,在10年前还真的把这种说法弄假成真,觉得深圳是“文化沙漠”,经过这么多年,可能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已经不多了。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艺术的生长点会很多,它根本的动力是自发的。
晶报:您对中国诗歌的走向是悲观还是乐观?
韩:我一直是乐观的。说从面积上讲要全民读诗,或者置于唐宋那个地位不好展望,但诗歌真正的高度只取决于少数人,就像李白与唐朝的关系那样。如果50年中能产生5位伟大的诗人,我就认为这就是诗歌年代了!
晶报:你有一句关于诗的名言——“诗到语言为止”,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是否还坚持这种观点?
韩:这句话是离不开具体语境的,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更注重主题、文以载道,对诗歌的语言、艺术等并不很重视,所以我提出这个观点。现在语言对于诗歌而言仍然非常重要,这是因果关系,诗歌是果。
晶报:既然您对诗歌还是如此热爱,为什么却坚持写小说?
韩:我有很多东西要表达,诗歌只是一个特殊的容器,但很多表达的东西,却不能都放进这个容器里。同时,我很喜欢工作的状态,写小说就像这种状态,而写诗却不是。
如果在诗人和小说家的身份之间选择,我更喜欢成功的小说家这个称呼,因为我是靠写小说生活的,这跟虚荣心没有关系。(记者:王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