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shige.cc
·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自动登录
注册
登录/短信
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我们就是海市蜃楼 默默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英子
加入时间: 2009/07/22
文章: 82
时间: 2009-10-13 周二, 上午3:54
标题: 我们就是海市蜃楼 默默
一个人的诗歌史:1979年——1989年
第一章 《红云》诗社和《红云》诗刊
写诗的初级阶段
79年开始写诗。第一首象样的诗是《夜色》,一边洗脚,一边望玻璃窗。倒掉洗脚水,赶紧草就在课文本上。当时也写诗,在日记本里填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七律五言,不知所云地责备老师,抒发无病呻吟的恋情。只有《夜色》还可以,抄录于此:
明月下
抬头望
夜色青溶溶
黑屋里
眺窗外
夜色白橙橙?
噢,原来隔了一层玻璃
这是我十五岁的作品,如果十一岁那些语焉不详的小情诗都不算,那么这首诗就该是我现存的第一首诗。非常遗憾,一点都不像一个大师少年的手笔。
81年初,开始如火如荼地写。上学路上写,上课时写,课间10分钟休息时写,放学后回家就写。每天诗意蓬勃,写得昏天黑地。上衣口袋是诗篇,裤袋里也是诗篇。写到81年6月,高考时凭尚可的数学分数,勉强考入了上海冶金工业学校财会班。
照旧是每日每夜地写。幸亏是写诗,不是作爱。如果是作爱的话,现在我早就命归黄泉了。不但自己写,还号召全班写。在我的鼓动下,后来全班都开始写。班主任指责我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把财会班自由成诗歌班。
《红云》诗刊
在我的倡议下,我们班创刊了一本诗刊《红云》。蜡纸手刻,滚筒印,小32开,32页,印数80册。不敢为天下先,名义上我挑了个副主编。创刊号上登了我平生第一首长诗,《让》,笔名白竹。遴选非常严格,41位同学诗友的作品,选了6位11首,我用化名当仁不让地发了其他的4首抒情短诗。每个人出资2角钱,回收了8元2角。出刊的那天,教室里弥漫了淡淡的油墨香,每个人的脸颊上都有两片红云,兴奋。
两根乌黑的大辫子
印刷是一个女同学负责的,她表姐在单位里管打字机。当时管打字机的人,在单位里算保密员。今天,我还记得那女同学两根乌黑的长辫子,以及她那始终沉稳的表情。没有她,就没有我平生主编的第一本诗刊。90年在北京芒克家结识了鄂复明,酒酣时,芒克感叹说没有老鄂,就没有《今天》。《今天》的印务工作全是老鄂无言地承担。北岛在许多场合也坦承老鄂对《今天》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一瞬间,望着老鄂憨厚的脸庞,我想起了两根久违的乌黑的长辫子。
第一封读者来信
记得还收到了我一生的挚友曹秉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他们中文系的一个同学,叫张擎。信很长,密密麻麻,字迹秀丽,有5页,每首诗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读后感。很感动,至今也感动。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读者来信。张擎后来不幸嫁给了朱大可,可能也是朱大可的不幸,现在他们已幸福地离婚,现在她叫裴紫安,在澳大利亚电台做一档音乐节目的主持人,收听率很高,听众主要是上海白领。
反对诗歌的人
在“企业活动分析”、“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珠算”等任课老师的共同压力下,许多同学纷纷脱离诗社;班主任更是整天叫嚣“写诗无用论”,煽动同学疏远我。《红云》诗社接近崩溃。1990年,因收入过低,班主任不安心财会教育工作,跳槽到一家外资企业做总会计师,一天,他埋头在办公桌上替企业做假帐,桌上高高危叠的帐本突然瘫下,厚重的硬抄面帐本当场把他砸了脑溢血。诗是神对人类的恩情,不可亵渎啊。
第二章 《牺牲》诗社和《城市的孩子》诗刊
《牺牲》诗社成员
中学毕业,许多同学散落到各个大专院校,在我的感染下,每周见面照例是谈诗歌,谈不完地谈。老同学介绍新同学,就渐渐有了一个新诗社的雏形。82年5月在我的东安一村小屋,我庄重地为新诗社起了一个《牺牲》的名字,全体认同。
他们是:俞惠鑫,笔名游侠,在税务所工作;许海鸣,笔名海子,上海大学中文系学生;孙炯,笔名火火,在银行工作;侯方,笔名无,我财会班的同学;严峻,笔名无,上海大学无线电系学生;李顺安,笔名安安,我财会班的同学;陆建请,笔名无,一家机械厂的助理工程师;陈刚,笔名刚刚,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我,笔名野云;后来加入的是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的一个演员;后来加入的还有一个诗友叫于榕,第一医科大学的学生,是严峻上海大学一个姓鲍的同学的中学同学。
诗刊《城市的孩子》
《牺牲》诗社的刊名叫《城市的孩子》,以我当时刚创作的一首长诗《城市的孩子》命名。记得有一天午睡起来撒尿,站在便桶前憋,憋着憋着,尿没有憋出来,却憋出了几行诗。当时,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因为这几行憋尿憋出来的诗,我的命运也开始随之变化:
因为水冷
他拱起肩头
仿佛又听清阳光口拟的枪声
红红的救生圈飘远了
他是城市的孩子
到死、到死也是
我负责编辑,游侠负责印务,校对,印数50册;打字员是游侠的一个邻居,在第一医科大学一个系里工作。他住宿舍,记得装订时,他抽的是一包朝鲜产的香烟,很凶,很烈。今天让我自责的是,常常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却想不起他的名字,愧疚啊。
演员诗友
那个演员诗友在我们童年时的一部电影《阿夏河的秘密》里男扮女妆演一个清秀的小女孩,姓杨。至今记得与他初次见面时场景,他激动得像解放前一个进步青年终于找到组织。那天在游侠家晚餐,在场的有海子,柳国钧。记得我手指间的夹的“大前门”香烟是海子搞到的。当时“大前门”香烟凭票供应,一家一旬3包。海子家里没人抽烟,每旬的香烟票都是他从家里柜子里偷出来的。那时,香烟票可以换鸡蛋。草鸡蛋,很鲜,不像今天怪味的养鸡蛋。杨演员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仿歌德,当时我们最痛恨浪漫主义。心仪的是夸西莫多、叶芝、庞德、阿波里奈尔、兰波、魏尔伦、马雅克夫斯基等现代派诗人。杨演员的诗,《牺牲》诗刊未登过。
海子变成蓝鸟
海子毕业后去了电视台一个娱乐栏目做主持人,艺名蓝鸟,手里整天拿着一叠美女的照片炫耀。节目闹哄哄,每天中午直播,偶尔调到那个频道,我看几眼后就切换掉。毕业前他在马路上拦截女性,处拉三,还被揪到过派出所。《牺牲》诗社期间,他满脸粉刺,都说他很骚,力必多过剩。前几年碰到过他两次,一次在马路上,他找了一个新加坡富商的女儿,买了三套石窟门房子打通,重新装修。那天正好在采购装修材料。他邀我去他家玩。那天我的司机晚上与女朋友约会,我没去;第二次在上海英国领事馆对面的申申酒吧,好象是下午,他夹着一个大公文包,匆匆走过,我叫住他。他停下,把包放在花架上。北京的海子自杀了,上海的海子活得滋润。我劝他别用诗歌骗女孩,他笑。
游侠
游侠一直安安心心地呆在税务局,官至副局长。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们叫本地人。本地人烧菜喜欢放浓浓的酱油,我们叫本帮菜;他母亲烧的一手原汁原味的本帮菜,我吃得不少,想起至今会馋。办《牺牲》期间我经常住在游侠家里,他家很大,是我们的大本营,有8间屋,屋后还有蔬菜田。我们叫这种老宅为本地房子。上海现代派诗歌的萌芽就诞生在都市里的村庄。 2002年杨黎和乌青来上海采访我时很吃惊。杨黎说当时他们四川诗人都想象我们上海诗人像三十年代那样,整天泡在十里洋场的酒吧里,饮酒狎妓。我摇摇头说,不是这么回事。
三毛和《明天是立秋》
第一次用默默笔名,出的第一本油印诗集,是1984年夏天,诗集名《明天是立秋》,选了《问候巴黎》、《补写的日记》等12首诗。封面淡蓝色,共10页,印了50本。
三毛,这个久违的名字,让我在今年冬天的一个凌晨,躺在床上突然辗转翻侧。没有三毛,不可能有这本诗集。当时,三毛是我们东安新村有名的大流氓,新村的居民看到他都不寒不栗,远远躲避,打架的时候好象身上的性命不是他,全然不顾死活。
大流氓和小流氓是有区别的。小流氓是指欺软怕硬,喜欢偷偷摸摸的小混混,没人看得起;大流氓是指专为人家打抱不平,出手非常狠的男人。三毛比我大两届,应该是61年生的。初中时就进工读学校,出来时剃了一个光头,他的鼻梁高高隆起,一副凶神恶煞样。高中的时候,他因为打群架,又进了劳教农场,判了两年劳动教养。
他们一家四兄弟,他排行老三,父亲在龙华煤场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因为四个不争气的儿子,一辈子得不到提升。大年夜,他们一家从来没有团聚过,总有一到两个儿子关在监狱里,最惨的有一年只有四毛一个人在家过年。春节过后没几天,三毛释放出来,四毛为一个勾魂女孩与人打架,被铐上警车押走。
82年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去邮局,阳光暖洋洋的,我走在新村苔石路上,突然见三毛从我身边敏捷地跑过,一眨眼工夫就无影无踪。背后猛追他的三个穿军装的流氓在我眼前刹住脚步,他们手上都握着一把铅丝做的洋钉枪。三人面容陌生,是其他新村的。
打群架,一般不敢乱窜进所追人所在的新村,很冒险,追得不好,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刚才三毛一溜烟跑掉,就是去叫人的,他手下的兄弟会在最短的时间聚齐,把贸然追进来的打得鲜血淋漓。
这以后很长时间没见三毛。他家住21号三楼,我家住18号1楼,他如果没进监狱的话,有时身影会路过我家的窗口。83年夏天,我去21号门口的洋槐树下乘风凉。下午刚写了《正在》,我禁不住对毛毛、严峻和陆建清念了起来。念得忘乎所以的时候,一个惊讶的声音在我背后想起:
“你会写诗?”
我回头一看,是刚从监狱放出来的三毛。他刚洗完澡,手上拿着一只小竹椅,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毛毛递给他一根香烟,他在我旁边坐了下来。
“真的是你写的?你真的会写诗?!”三毛疑虑地看着我。
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好一会儿才点点头,他顿时佩服地说:
“有本事!我们东安新村出诗人了,高兴!”
接着三毛主动提出要帮我打印一本诗集,我不好意思,连忙拒绝。他说他新轧的一个女朋友是单位里的打字员,虽然不懂文学,但喜欢文学。第二天一早,三毛找到我家,问我要手稿,我睡眼惺忪地递给他手稿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小心翼翼地翻着手稿说,我最尊敬你们这些诗人。
那个年代的民间诗人,能出一本蜡刻诗集就已经满足了,出一本打字机打出来的诗集,就会喜悦好一阵。过了不久,也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三毛敲开我家的木窗,递进来一厚叠《明天是立秋》,整整50本。没等我道谢,他匆匆说了一句,我还有事,走了。
他又去打架了。这是一个为了尊严会置生命安危以度外的英雄主义年代。今天我才知道,三毛他们当时打架,绝大多数是为了听不进一句不入耳的话,或好朋友被人欺负了,咽不下窝囊气。比起今天为了利益就温良恭敬让的萎缩时代,我怀念那为了尊严和为义气而血气方刚的年代。
晚上,我找朋友借了点钱,凑了25元,想去付点纸张钱。第一次踏进三毛家。他父亲不认识我,没好气地说,三毛又被抓进去。上午的时候,三毛用匕首把邻村的一个流氓捅得生命垂危。三毛家看上去一贫如洗,家具都破烂不堪,窗前吊着一付吊环。四兄弟都被父亲吊起来用铁链狠狠抽过。三毛的母亲坐在一张方桌前,麻木地扒着咸菜泡饭。
这以后,我一直没见到过三毛。我曾经想过去监狱里探望他。但监狱规定不是家属不许探望,只好断了探监的念想。如今三毛那怕已经出狱,也可能下岗了。因为我知道,他一没文凭,二没一技之长,生活一定艰难。
因为《明天是立秋》的传播,我得到了许多诗友的赞誉,他支撑我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永不气馁。谁是我们诗歌的脊梁?三毛兄弟!
三毛,现在我想把这20年来所写的诗,都对你朗诵一遍,因为你喜欢听。
你听见了吗?
第三章 实验诗社·实验诗刊
实验诗刊
实验诗刊是从上海青年宫诗歌辅导班的学员作品手册演变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诗刊》我认为是从34期开始,出到40期,一共出了6期,主要由王小龙利用工作之便,负责打印印刷。有一期小龙顶不住,我托游侠帮忙打印印刷。每期50册,诗刊散发对象是北京的诗友北岛、顾城、杨炼、江河,福建的崔晟,山东的梁青生等。
实验诗社是松散型的,成员是王小龙,白夜,蓝色,卓松盛,沈宏菲,伢儿,我。那个时期,我用“野云”笔名,《都怪秋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实验诗刊16开本,每期20几页。
王小龙其人其事
青年宫诗歌辅导班
80年代初,王小龙在文艺科主管中学生诗歌培训工作,开了两期半年一期的诗歌讲座,学生由上海各个中学的校长推荐,第一期学员我知道的有沈宏菲,卓松盛,王依群,张真。我是第二期的学员,第二期一共有50个同学,来自上海各个中学的语文尖子。学员中有曹秉,现在上海《新闻晚报》;杨彬华,现在《上海文学》;记得还有一个文静的女孩,当时我觉得她写的诗不比舒婷差,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叫赵铁泓。
我是我当时所在的零陵中学的校长张家治推荐。那天我在放学后我在校园的橱窗看报纸。张校长递给我一张报名单。去青年宫报名那天是1980年12月的一个周末的下午,王小龙拿出一首他刚发表的一首诗《天鹅与小丑》,诗抒发了对四人帮迫害张志新的愤懑。掏烟时,我递了一支给王小龙。他很惊讶,说中学生是不能抽烟的呀。他一看是“牡丹”,也就抽了。
王小龙请了几个高校的中文系讲师给我们讲课,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郭小川、庞德、艾略特,我都是那个时候知道的。我们边学边习。隔一个月,王小龙就把我们习作中的他认为优秀的诗作汇编在一起,打印成册,我的习作当时一直未被他选入,为此,我很纳闷,难过。
每个星期天上午去听一次讲座,青年宫也即大世界进去要买门票,为此小龙给我们发了一个出入证,我们都是从边门进的。教室隔壁是个乐队的排练室,《在希望的田野》这支歌曲常常飘进我们的教室。怕影响我们高考复习,学习班办到81年6月初就结束了。那天小龙叫了6个同学留下,我是其中之一。他叫我们围坐一起,他说你们都很有潜力。
口语诗
当时顾城与谢烨已经结婚,居住在上海凯旋路上的一间租赁的民房里。一次,小龙对我说,顾城看了我的诗很惊讶,说诗怎么能那么写?不过顾城很喜欢我的诗,尤其是组诗《问候巴黎》里的两段,抄录于此:
追求
没有嘴唇的歌女
桃花源里走着一个职业侦探
法国时装
一只企鹅
大摇大摆地走进赤道森林
顾城喜欢我的诗,小龙很开心,因为我是他的学生。小龙还说他特别喜欢我的《联合国大厅》,那天小龙说以后也要试着写写口语诗。后来小龙发在《萌芽》杂志上的那组工厂题材的口语诗,引起了中国诗坛的震撼。
《四十大惑》让小龙兴奋
90年代各自忙于生计,我和小龙疏于来往。98年我的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大惑》问世后,一不小心成了畅销书。一天,小龙在飞机场上碰到陈村,陈村告诉小龙《四十大惑》出版的消息,小龙异常兴奋,买了一本,邀我去他家喝酒签名。他非要我在他自己买的那本书上签名,说,一样的,大家都买一本,你的书就更畅销了。我拗不他。那天我们喝到深夜,席间小龙说他这几年一直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还把他翻译成白话文,小龙还找出白话稿,念了好几个章节。
没几天,小龙寄来一篇《四十大惑》读后感,写的特别生动有趣。
白夜其人其事
白夜的启示
白夜作为我的良师益友,不仅仅体现在诗学方面,更体现在生活方面。那年我刚分配在上海大孚橡胶厂工会工作,每天深夜睡觉,上班常常迟到。工会主席经常批评我。白夜跟我说,如果你去适应这个世界,那么你就会永远痛苦;要让世界适应你,你才会幸福。我豁然开朗,从此不在对上下班迟到早退有心理负担,渐渐工会的同事们熟视无睹了,我也就随心所欲了。自由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可以立即自由。那些乞求自由的懦夫们,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五百年出一个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个对我诗歌极端褒奖的是白夜。那次我带陈刚去拜访白夜,坐下后,我念了两首诗,记得有一首是《美利坚合众国》。陈刚顿时赞美有加,白夜静静听着,突然指着我对陈刚说:人们啊,要珍惜,五百年出一个呀!说得我顿时垂下头,脸红不已,默默地感动。尽管那时我一直踞傲地认为自己像但丁,发誓要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但突然面对如此激励,真的是诚惶诚恐。白夜拍拍我的肩膀,我抬起头,望着他,不知说什么好。
关心我的小说
84、85年我涂鸦了一些短篇小说,取了个集名叫《我们中国的梦》。白夜看了以后非常激赏,逢人便推荐,记得他向两个人推荐过。
一个是山东作家梁青生,当时梁青生在《海鸥》杂志做编辑,我遵白夜嘱,寄去了两篇,结果因为内容的原因,未能刊出;
还有一个是北岛,北岛为此在一次《人民文学》的座谈会上指责《人民文学》变成了名人文学。86年夏天收到白夜的一封信,信中他说人民文学要出一期青年作家的专辑,嘱我尽快寄几篇小说给当时的责任编辑朱伟。后来朱伟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退稿信,信中对我的小说未能发表表示他的无可奈何。我知道,又是因为小说主题的缘故。
98年,《我们中国的梦》出版后,印刷装帧实在太次,我不好意思送一本给白夜。但我心里知道,这样不对。
蓝色
蓝色非常质朴,给我感觉更像他的真名:蒋华健。那时北岛经常来上海,他非常推崇蓝色的诗,夸奖蓝色的诗有很大的突破。他爱人叫瑛子,也写诗,他们分居两地,瑛子在湖州,两个星期回来一次。有一天我问蓝色,瑛子的诗你是否帮忙改过,他笑笑说我眼光厉害。
那阵子我们冶金工业学校学校在浦东,他家在浦东的乳山路。82年第一次去他家,我们在他家的厨房里谈诗,那时谁家有个独用的厨房,住房条件算相当好了。坐在长板凳上,他认真地读完我请他提意见的诗,说我有几首写得非常好,记得他好象还说《在花店远远处的回忆》写得特别好。他还问年龄,我说18岁。
有一次他感慨,上海诗人交流活动少,他说北京的诗人们经常在北岛和芒克的组织下去长城或香山游玩,他参加过一次,很难忘。我说这得怪小龙。他说也是,不知道小龙整天到底在忙些什么。那天,他说我气质很像芒克。
毕业后蓝色分配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做导演,离我们家东安新村很近,有一次他电话说要上我家来坐坐。坐了一会儿他就走了,说要赶去淮海路,那天他好象情绪不好。一有新作,我就去科影厂找他,请他看看,他总是赞许,感叹自己做导演以后写得少了。我说写得少,你也是大师级的。
蓝色的诗歌的确好,从来不把同行放在眼里的周泽雄认识我以后,也佩服蓝色的诗。我带他去蓝色家拜访过一次。记得那天瑛子也在家。蓝色出过一本油印个人集,集子名叫《朝阳》,诗风朴实,却字字珠玑。后来我知道,诗集是白夜帮他打印的,为次还惹出点波折。那天,他签了名送给周泽雄一本。
后来在上影画报封二上看到过蓝色导演的一部故事片的剧作,片名好象叫《修冰箱的的人》。没有公映过,看剧照,有点喜剧风格,我猜想可能像匈牙利的一部短片《废品的报复》。后来科影厂给东方电视台兼并,就一直没有蓝色的消息。
沈宏菲
沈宏菲是个乐天的胖墩,是80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文章叫《星空下》,内容也是写张志新。那时他写的一些反思文革的诗篇经常登在《上海文学》和《萌芽》,入选了全国百家诗人作品集,我很喜欢他流畅的文笔。
经小龙介绍后我们很谈得来,经常走动。他家在黄浦江边的滇池路上,我去过两次。那阵子他还在广州暨南大学读书,寒暑假回来,我们总要见面。当时我住在嘉木错•柯海家里,他来过一次,半夜里饿了,我们把楼下的国营饮食店卖剩的糯米糖铰浸在豆浆里吃,他说很好吃,从没吃过。他有个台湾亲戚在台湾是著名的反派演员,专门演红军团长,八路军师长什么的。
有一天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我是天才,诗写得比他优秀,他决定从此不再写诗。我很吃惊,给他回信劝他不能这么想。他没回信,从此我们也没再见面。宏菲是第三个肯定我诗才的诗友,每当我创作陷入危机时,我常常会想到83年他给我的那封真挚的信函。后来他的踪迹我都从小龙那里听来的。宏菲现在是美食专家,他在报章上关于美食的美文我都看,仍然喜欢。现在可能胖成巨人了,我想。
卓松盛
卓松盛的诗在实验诗社是别具一格的,他首创的长句子诗歌,我称为“卓式诗体”,许多诗人很多摹仿他,杭炜发挥到极致,创作了一系列长句子情诗。我也仿之写了几首,比较满意的是一首《谢谢酒》。
实验诗社在小龙家举办过两次交流活动,我与卓松盛见过两次面以后,他邀请去我复旦大学,我们开始了短暂的友谊。当时卓松盛还在年中文系三年级,与许德民和张真同是复旦诗社〈诗耕地〉的骨干。
我一共去过三次。第一次是黄昏的时候,没聊多久,就去中文系的食堂吃晚饭,他说他喜欢我的诗。后来好象要小雨,我急着走了;第二次他来信约我参加他们诗社的朗诵会,我披着一件胸前印有“安全生产”字样深蓝色工作棉袄,卓松盛向与会的同学介绍我是著名的工人诗人;第三次我与王一梁一起去的,他非常推崇卓松盛的诗,我心血来潮说,去找找他。那天是春节过后的几天,大学还在放寒假。卓松盛正巧披着一件军大衣在宿舍窗边里看书。我们不期而访,他很高兴。他说准备不写诗了,专心研究经济学。王一梁追问他原因,他只是神秘地笑笑。
毕业后,卓松盛分配到了北京,在团中央研究室工作。86年5月,团中央计划要派他连同三千个团干部去全国各地的县里实习,做副县长之类的,锻炼基层工作能力。87年初,计划取消后,卓松盛又潜心研究起老子和佛洛伊德,出版了两本专著。
正如他所发誓一样,84年以后,一直没读到过他的诗篇。98年我的〈四十大惑〉出版后,去小龙家送书。小龙说起卓松盛现在中南海工作,工作性质好象保密的。曾经随口问胖山,卓松盛为什么要主动去北京。胖山说他们家小,他想以后把房子让给弟弟结婚。
张真
80年代初期,张真是民间诗坛有名的女诗人,她的男性式诡异的诗风,非常耐读,发表在实验诗刊上一些诗作,都是她在诗耕地上发不出来的。第一次见到张真在贝岭家,那天我们在贝岭的上海亲戚家聊诗,后来孟浪提议去看望小龙。我们随后去了小龙家。进门,张真叫小龙老师。办实验诗刊时,小龙已经不准我叫他老师,他说论诗歌的口语创新,我还得叫你老师。
张真的脸庞让人过目难忘,乌黑的眼圈,古铜色的皮肤,她当时与一个瑞典人在恋爱。老外最喜欢张真那种类型的少女。
88年在南方家看到南方画的一幅速写,上面是一个长发忧郁少女,我觉得很像张真,南方说是张真,他说他跟张真是中学同学。这幅速写后来刊登在南方主编的〈异乡人〉创刊号上。当时谣传张真的瑞典的丈夫搞同行恋,热恋的对象是顾城。不知张真是如何面对这一谣言的。咳,谣言可畏。
96年与张真又碰了一次面,那时她在芝加哥一所大学讲授电影史。那天我们在虹桥路上一家餐厅用餐,记得餐厅布置得像三十年代,传说老板是周旋的一个儿子。共进晚餐的还有胖山、老邱和广州的导演孙周。席间,我们谈起出个人集的事宜,张真很纳闷怎么没人找她出个人,我笑着说,你长期在国外,一直缺席,只有老朋友还记得你。她尴尬地笑笑。那天,她给我看了两首新作,说实话,我不敢恭维。
伢儿
伢儿与蓝色是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同学,在宿舍里睡上下铺。小龙经常去他们宿舍念诗。伢儿诗写的不多,但很有味道。毕业以后他分配在上海青年话剧团做编辑。伢儿长得善良,一看就是个好人,这样的好人一般在单位里都甘于寂寞的。他给我介绍过另外两个朋友,一个是吴保和,在《上海艺术家》杂志工作,还有一个是赵荣川,在杭州话剧团工作。
与伢儿交往不多,87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写剧本的时候,才频繁点。一次我与小龙在写作楼商谈剧本,他来找小龙,约小龙写点先锋剧本,还带来一个他们团里姓刘的编辑,那时小龙、我还有梁星明想组建一个平民剧社。当时我们都很忙,后来他们找了云南来沪的张宪,写了一出《时装街》的戏,公演后,反响不错。
小龙是个热心人,他把伢儿的一个叫贺子壮的校友介绍给文学部住进来来写剧本。那段时间我与伢儿交往多了起来,他经常来文学部写作楼看望贺子壮。贺子壮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淮剧团,不久讲话也有点淮剧腔了,他就去北京读电影学院研究生。那阵子他刚毕业。后来伢儿他们帮《小街》的导演杨延晋改编了琼瑶的《庭院深深》,票房收入很好,贺子壮就留在了上影厂,后来还做了主管剧本的文学副厂长。
伢儿略带喉音的亲切低语听起来很舒服。一天澳大利亚作家周思来沪,问我们上海诗人要一首手稿抄写的诗歌,记得伢儿谦虚地说他诗写得不好,他还对周思说小龙和我才是真正的诗人。周思后来出任澳大利亚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回国后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的长篇小说《长安大街》。出版后我买了一本。后来听芒克说,周思一生最恶心的一件事是,他离婚后,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娶了他的老婆。
后来也见过几次伢儿,一次是楼乃明来上海导演《空气爱人》,那天在青话剧场彩排,伢儿是责任编辑,见他忙里忙外,我们也没说话。还有几次在上影厂门口,匆匆忙忙寒暄几句就告别。
尾语
活跃于80年至83年底的《实验诗社》的诗人,在当时上海诗坛被称为“上海朦胧诗人”,我向来认为这一传谓失之偏颇。朦胧诗人精神上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袭对正义和真理的呼喊,而实验诗人的诗歌主题显然是放弃的,我们更关注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诗歌语言表达上的创新;我们对汉语可能性的迷恋超过了对诗歌主题本身的关注,可以毫无愧色地说,现代诗歌鲜活的语言最早出现在上海实验诗人手笔下。他在朦胧诗和86年崛起的第三代之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由于实验诗人对功名相对恬静淡泊,我一直认为这段历史诗坛知之甚少。
91年创作完史诗《在中国长大》第五章节“争取未来”以后,我就封笔。98年夏天,我应邀赴漳州参加“新死亡诗派”的一个笔会,由于岑寂多年,除神交已久的舒婷和吕德安外,与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我一个都认识,颇为尴尬。但是开幕式上,福建诗评家林茶居对我的介绍,却让我吃惊不小。他说,默默是一个跨越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之间的一个特殊诗人。
至今,我一直在诧异《实验诗社》和《实验诗刊》这段默默奉献的历史是如何被传播。写的这里,又想起毅伟当年的经常感叹: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四章 海上诗刊与海上诗社
海上诗刊的缘起
《海上》俱乐部是由《城市的孩子》诗刊、《广场》诗刊》、《MNOE》诗刊、《舟》诗刊、《师大》诗丛、《笠》诗刊共同组建下成立的,后被中国诗坛称为“海上诗群”是贴切的。核心人物为刘漫流、孟浪和我。
《广场》诗刊的成员是刘漫流、天游、海客、杭炜,共出两期,小32开本;《MNOE》诗刊的成员是郁郁、孟浪、冰释之,共出5期,16开本;《舟》诗刊的成员是方文、戴坚、泰子、朱乃云,共出3期,小32开本;《师大》诗丛的成员是成茂朝、王寅、陆忆敏、陈东东,共出5期,小32开本;《笠》诗刊的成员是黑白、刘敦、金乐敏,共出2期,16开本。
84年夏天,刘漫流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我经方文介绍与孟浪相识。当时都有一个共同认识,互相各搞一个诗社,各出1本诗刊,人力财力都是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停止各个诗社的活动,联合成立一个共同诗社,出一本共同的诗刊,经过与以上的部分诗人反复磋商,大家一致赞同,集中人力物力,联合编辑《海上》诗刊。
海上成立大会
《海上》诗刊筹备会在漫流的办公室举行,参加的人员有我、刘漫流、孟浪、天游、海客、黑白,时间大约是8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海上诗刊的成立大会,也就是创刊号首发会的地点是华东师大的丽娃茶社,时间是4月16日,到会的有100多位诗界同仁及文学爱好者。会议无人主持,共有十几个圆桌子,大家随意坐,随意交流。孟浪胸前挂着一只军用书包,坐在入口处,负责收取每人2元人民币会费。
出刊情况
《海上》诗刊共出刊4期,负责第一期印刷的是海客;负责第二期印刷的是孟浪;负责第三期印刷的是折声,他是后来参加的;第四期也即是终刊号,负责印刷的是郁郁和郭吟。
前3期间隔时间较短,差不多在一年内,第四期是90夏天印发的,印刷费是京不特从泰国汇给刘漫流的。
《广场诗刊》
我是广场诗刊的特邀同仁,第二期上以“美国”笔名发过两首诗,一首是〈当我二十岁的时候〉,还有一首是〈国产的产业工人〉。
《国产的产业工人》是我第一首工业题材的诗,也是流传甚广的一首工业题材的诗,相比后来写的一些工人诗,其实里面有很多矫情。孟浪后来去深圳大学开诗歌讲座的时候,专门选讲这首诗,他对我说,很多同学喜欢。
那年我正好二十岁,诗前面有一个题记,抄录于此:
——谁得到真正的爱情
谁就是英雄
——让我是英雄吧
很幼稚,也很可爱。这就是我二十岁的心愿,也是我一生的心愿,做一个爱情烈士,为此我衣带渐宽终不悔。
广场的诞生是对夏雨岛的叛逆。夏雨岛诗刊是华东师大校团委主办的一份诗刊,主要的活跃者是宋琳,张小波,徐芳。最后一任主编是陈鸣华。陈刚曾经是81年级的组长,后来退出。刘漫流、天游、海客当时的诗风与为人很难与之融合。从他们在广场创刊号的扉页上引用的格言就可知一斑,抄录于此:
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乃是最丰富的——列宁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寻;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卡夫卡
我的恋爱对象永远穿着一件铜打的衣服——阿尔封斯•卡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
的确,他们的诗花当时如果开在夏雨岛上,那也就不是奇花异葩。
创刊号共35页,蜡刻油印,桔红色的封面,锋芒毕露的字迹一看就是天游的字迹。第二期22页,书边用花边机裁过,花纹是当时照相馆流行的“一圆两尖型”,是字迹是海客的,仿印刷版的宋体,很像。海客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是中文系黑板报的的宣传员。
广场不设主编,我捐过一批纸张。漫流当时以“牛仔”笔名,杭炜以“舟子”笔名,天游以“剑客”、“侬侬”笔名发表诗作。
第五章 《舟》诗社和《舟》诗刊
《舟》诗社的的灵魂人物是方文和戴坚,成员主要是当时居住在闸北区的一批诗人,主要还有泰子,张国顺,朱乃云,董守春等。《舟》诗刊负责印刷的是戴坚。创刊号上刊登的第一首是方文的《纤夫》。第一次看到《舟》诗刊,是通过郭吟和曹学峰。记得是83年夏天冶金工业学校毕业前夕,郭吟把我叫到他们班第一排最后一个座位,曹学锋递给我一本《舟》诗刊,介绍说是他中学时的同学编辑的。
8月酷暑的一天黄昏,去华师大陈刚宿舍,碰到秦晋燕,他也送了一本《舟》诗刊给我。他说,方文和戴坚和他是中学同学。我表示想会会方文,秦晋燕说他来引见。天黑后,我们就去丽娃河游泳。82年的丽娃河非常清澈,河中还有鱼。划水时,我的胸脯还被一条大鲤鱼撞了个满怀,隐约还有点疼。那天同去游泳的的陈刚、胡昂青、秦晋燕及秦的女友,都被鱼撞过。记得胡昂青还在岸上跳水,身姿矫健,陈刚还劝他别跳,说湖浅,危险。
一个星期以后,也是一个暑气蒸人的黄昏,方文和戴坚拿着秦晋燕写的地址,找到东安新村我的家。如今胡昂青在海南通用公司主持工作,秦晋燕弃笔从戎,已官至大校。
孙放
方文的真名叫孙放,当时还在华东政法学院读书。那天我们一见如故,什么话题都谈,无所顾忌,三个人穿着短裤,一支接一支抽烟,半夜时分就抽完了。83年商业不像今天那么繁荣,附近没有夜市,买不到香烟,要买的话,得骑自行车到南京路新闸路口的星火日夜商店去买。最后我先从烟缸里挑长一点烟蒂,孙放和戴坚也开始一支接一支挑,,话题投机,都不愿散,最后抽到烟蒂只剩海绵头才罢休。那天我读了很多诗,他们听得十分入神。多年以后,在孙放宽大敞亮的办公室回忆当年争抽烟蒂这一幕时,我们都十分动情。
和我一样,孙放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望着窗外一晃而过的高楼,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唐朝以来,中国作为一个诗歌大国的衰微,为振兴中国诗歌,上海应该建造一座诗歌大厦。孙放说他将来有财力了,一定要盖这样一座诗歌大厦。这是杜甫的1000年前的理想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暗暗地为孙放与我有同样的理想而感动,视他为不可多得灵魂知己。其实当时我们的理想很简单,外省诗人来沪,诗歌大厦提供免费食宿;在会议厅经常举办各种风格的诗歌朗诵会,不停地搞国内、国际级的诗歌节,天才诗人拥有一套诗歌大厦套房的终身居住权。在大厦里面建立中国诗歌档案馆,定期举办培养新诗人的讲习班。有一阵子,这个共同的乌托邦梦想日日夜夜激荡我们的心灵。
84年初,我提出停办我们各自编辑的诗刊,集中力量办好一份新的诗社和新诗刊(《海上》的酝酿阶段)建议时,孙放一口赞成,还主动《舟》诗社成员的思想工作他来做。不久,我约出天游,我们三人在黄浦公园商量筹办新诗刊的事宜。那天春风如沐,我们坐在黄浦江边兴奋不已,畅谈着上海诗歌的未来,中国诗歌的未来。不久我和孙放四处活动,约各界诗友谈心,商量着筹办新诗刊计划,在人民公园茶社,在白夜家•••也就是那段时间,我创作完成了《在中国长大》的第二章《我们的自白》。
85年夏天,我和孙放坐在南山路他家门口纳凉,两张小竹椅,一张小板凳上搁着两杯茶,两包烟,一只烟缸。有一刻,我仰头久久地望着天上的电线,那时我学鲁迅,有十几个笔名,孙放说我笔名太多,应该定一个常用的,我询问他用那个笔名好,他说用默默好。默默,内心里,我喜欢默默无闻的凡人境界。我接受他的建议,从此开始只用默默至今。
戴坚
在我的印象中,戴坚总与一个大大的牛皮公文包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来我家,他就夹着,在财政局工作时,更是包不离手。财政局在外滩,路过外滩时我总要去他办公室,一起吃饭时,他知道我喜欢吃肉饼子炖蛋,每次都点。他的公文包里什么都有,上班时的文件,诗歌手稿,《舟》诗刊打印稿,甚至避孕套。
戴坚带着一付深度近视眼镜,个子高高,脸庞长得像博古。戴坚钟爱我的诗,钟爱我的为人风格,在众人面前,为了表示与我亲近,总是喜欢像同性恋一样亲我,弄得我肉麻,很不自在。我写的小说他也喜欢,还仿我的叙述风格写过两篇,有一篇叫《梅花坞》,文笔非常好。他常常说我的文字是一种巫术,一不留神,就会中魔。他对我的推崇,甚至影响了他当时的一个姓秦的女友。
有一天深夜,我们在孙放家门口纳凉喝茶,她的女友突然对大家说,默默是童话诗人,我们应该把他供养起来,不许他再上班,把他关在花园的玻璃房里,让他写不停地写,写出来让我们享受不完。这评价,这心意,让我感动的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那天不知是否酒喝多了,戴坚对女友说,你喜欢默默的话,现在可以亲亲他。那女友捣了戴坚一拳,对于戴坚的放肆,我已习惯。
戴坚是姨妈带大的,他父母在杭州工作。他姨夫在闸北公安局工作,单位分配的一套空房子,是我们经常喝酒聚会的地方。平时为人,戴坚深得世俗要领。不过,烈性的时候也就不顾一切。一次,他们中学的老同学聚在一起,酒喝完了,他逞雄,就用乙醇兑开水喝,喝得连夜被送进医院灌肠,折腾个半死。
与许多诗友一样,认识我以后,戴坚就不写诗,常常说,有你默默在为中国写,就够了。他为上海诗歌做了很多工作,《中国诗歌38首》就是在他家编辑完成的,好象印刷也是他托人印制的,但诗集并未选他的诗,他毫无怨言。
现在,他开了一家彩色灯泡厂,孙放说他胖得挤进自己的车子都难。
胖博古?
张国顺
第一次见到张国顺的时候,他还是热血青年,记得是在方文家,还有戴坚。那天很热,我们四个人光着膀子喝得脸红脖子粗,谈历史,谈诗歌,谈革命。后来话题扯到戴坚身上,方文戏说戴坚是中山狼,得志并猖狂;我说戴坚深得世俗要领,很会做人。戴坚一付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样子,笑嘻嘻,也不辩解。印象中张国顺在一边笑而不语,韬光养晦。
第二次与张国顺相会是90年,董守春陪着来的,那天又是夏天。张国顺即将去美国留学,问我要《在中国长大》的手稿。他说《在中国长大》写出了一代人的命运,应该在全世界传播,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当代中国青年人在想什么,应该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我迟疑地问方文怎么没来?他说方文最近比较忙。尽管我有点迟疑,但想起83年张国顺和他的一个同学杨智勇把两辆自行车拼在一起,在人民大学门口,吆喝着卖《舟》诗刊的情景,我还是去房间里取出了手稿。把手稿递给张国顺,我发现张国顺一刹那的笑容非常诡秘。几年以后,董守春忏悔了,他说张国顺其实是来骗我手稿的,如果在美国混不下去,他就冒充《在中国长大》的作者,他感觉冒充诗人在美国容易混。
对与张国顺这种企图,我是又好笑又可乐,笑的是他幼稚,乐的是《在中国长大》在他心中崇高的地位。后来我还知道,他太太96年去澳大利亚,随身带的就是当年手抄在日记本里的《在中国长大》手稿。张国顺太太与他是人民大学的同学,那时《在中国长大》前三章节,已经流传到北京各大院校。张国顺对《在中国长大》的喜爱,很大程度受他太太的影响。
开房地产公司发财以后,张国顺想把《在中国长大》改编成诗电影,拍成一部中国式《迷墙》。他欲出2万元人民币买三年的改编权,听取张广天的意见后,我没同意。当时我已经衣食无忧,不在乎区区2万元。找我谈版权的是孙放,为了不让孙放为难,我打了个电话给张国顺,当面回绝了他。
不知怎么地,我总觉得张国顺像张国焘,尤其是有一次他谈起他的奔驰车停在路边,怕被路过的民工划坏时。事情就是这样的,80年代的愤怒青年,有了一点钱以后,最后都堕落成胆战心惊的资产阶级。
泰子
泰子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泰子80年代普善路的家,也让我难忘。那时泰子的诗风与我有点像,我们特别亲近。去过100次他的家,再去,你也会迷路。他家坐落在八卦式的弄堂,不在弄堂里穿梭到晕头转向以后,你是永远找不到他家的。家家门对门,水池都在门外,家里来什么客人,全弄堂都知道。
印象最深的是泰子的母亲,一个非常善良的母亲形象,有一天晚上我们在他家喝酒喝得很晚,兴头上大声嚷嚷,他母亲根本无法入眠,就拖了一条小板凳在一旁坐着,听我们讲着她永远听不懂的诗歌。
她母亲烧的猪头肉特别好吃,那天我才知道,为什么喝白酒的人,特别喜欢用猪头肉做下酒菜。泰子现在闸北区区政府工作,给区长做秘书。一次,他邀请我喝酒,席中还有几个火车头队的足球队员,大谈足球界黑幕和黑哨,他们都是泰子现在的朋友。那天我们没有谈诗歌,那天尽管满桌山珍海味,但是,我还是想吃猪头肉。
第六章 《作品》诗社和诗刊
陈东东、王寅、陆忆敏、成茂朝当时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80届学生,诗丛的核心人物是他们四人。刊物共出6期,印刷费主要靠同届中文系学生共同募捐,有的捐钱,有的捐饭菜票,每期上还有当期募捐者的名单。第一本《师大诗从》是海客借给我的,惊喜之外,觉得学院味太浓。不久,好斗的海客与天游去主动拜访,回来后对四人的印象是,都不抽烟,人老老实实的。
《海上》俱乐部成立那天,说好每个成员交2元钱活动费,陈东东托故不交,引起了孟浪和许多诗友的愤懑,我更是愤懑。我们抽烟喝酒买书,每个月工资50多元,几乎到月中就囊空如洗;陈东东一不喝酒,二不抽烟,陋习少,钱应该比我们多。他的吝铿,使很多朋友疏远了他。
87年的时候福建诗人吕德安的妻子来上海,先是陈东东接待的,他把吕妻带到一家小旅馆,让吕妻自己掏钱,其实住宿费最多2元多。后来他把吕妻带到宝山扔给了郁郁接待,郁郁竭尽东道主之谊。为此,吕德安在一封致我的信中气愤不已,说他从此不再相信信中深情的人了。谁是他上海真正的朋友,他的眼睛已经擦亮了。
93年,有一天投宿在天津诗人肖沉家,肖沉愤懑地说,你们上海有个叫陈东东的人,说现在诗坛上有很多流浪诗人冒充他,骗吃骗喝,叫我碰到假陈东东不要接待。他妈的,肖沉气得眼冒金星继续说,他妈的,你真的陈东东来,我也不给吃给喝,算嘛事,平白无故被他羞辱。温文尔雅有着绅士风度的肖沉那天是真被他气急了。说实在,那天我为陈东东的工于心计我也觉得丢脸,因为肖沉一口一个你们上海诗人。
这就是我始终无法与陈东东投缘的缘故。
不过公正地说,陈东东的《太阴之门》不错,他对女性阴部的狂想让我震慑得张口结舌,为此我认为他是下半身写作的鼻祖,因为《太阴之门》写于80年代初。下半身写作的诗人们应该到上海来举办一个认祖归宗的仪式,抱头痛哭的场地鄙人可以提供。
第七章 即兴诗大奖赛
许多伟大的诗篇诞生在酒后,李白斗酒诗百篇,竹林七贤把酒饮风,在没有缪斯女神在场的时候,酒神也能独自克隆诗神;多少年,多少代,多少风流诗人在饮酒狎妓后挥笔洒墨,多少风情万钟的诗篇飘飘欲仙地诞生,几乎可以撰写一部《酒诗史》。风花雪月的千古文人传统为一代代诗人着迷。
然而,80年代初的上海,无风无花无雪无月,更无妓,倘若狎妓吟诗,那么流氓罪的7年徒刑就接踵而至。
只有酒,只有酒也好,酒后一挥而就的诗篇就只有酒香,而无脂粉气。
即兴诗大奖赛的发祥地在南市区保屯路的西贝家,时间是84年10月1日晚上,参与者是西贝、孟浪、贾毅军、默默,那天我第一次应邀去西贝家,孟浪也是第一次,西贝酒量厉害,不喝酒语少,喝了酒后沉浸在飘然境界,话就更少。晚餐丰盛,但多有冷场,盯着眼前的烟缸,于是我提议以烟缸为诗题,一起写一首同题诗,然后互相朗诵一遍,再无记名投票,评出最佳的一首,无奖品,无证书,纯荣誉。
第一届“烟缸杯”大奖赛获奖者是孟浪。记得离开西贝家走在大街上,10月的大街像7月酷暑的大街,沿街全是纳凉的人群,那天奇热,摄氏39度,我们大汗淋漓,嘴干得不停地买饮料喝。那天是国庆25周年,那天邓小平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检阅部队,那天第一次看到“小平,您好!”的横幅。那天我睡在屋外的小天井里,凌晨第一丝清凉的风吹来,才舒爽地睡去。
在大孚橡胶厂工会图书馆工作期间,周休是每周二,每周二就会有很多诗友不约而来,11月的一个周二来的是中医学院的学生魏伦,华东纺织学院的贵州学生小黄,诗人胡赤峰,那天我开了1瓶舅舅送我的董酒。物质稀缺的那年,董酒是1瓶特别珍贵的佳酿。我们都醉得见谁不是谁,在我的提议下,我们醉意盎然地开始第二届即兴诗大奖赛“董酒杯”的比赛。比赛开始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钟,记得提笔的时候,窗外秋阳朗照,心灵一片鸿蒙。诗一气呵成,仿佛心中流出的清泉。
那时,我常去胡赤峰家。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话,天天要路过胡赤峰在延安西路的家,他的家座落在一片密密麻麻的平房中,烧菜都在门外的油毛毡下,用的是煤炉。胡母是中学数学老师,见我来很客气。胡父沉默寡言,进进出出一声不吭。
平时在家里吃饭,我一去,我们就去马路对面的小酒馆喝酒,每次都是两瓶黄酒,一人一瓶,胡赤峰在工厂里做钳工,身体粗壮,手掌肉鼓鼓的,脸庞也肉鼓鼓,常常会突然觉得他像一个颟顸的土匪,应该投胎在湘西丛林里,不该生活在一个温温吞吞的上海。
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醉曛曛地摇晃到他家,我提议一起以牙买加为题,写一首同题诗,算第三届即兴诗大奖赛。他憨憨地摸索着去找纸和笔。那个年代我们崇拜遥远,身在上海,心在异乡。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
记得胡赤峰小屋的灯很暗,念的时候看不清,经常跳行念,我们互相听得不知所云,只是傻笑着互相吹捧。
还是在痛饮两瓶黄酒后,还是在胡赤峰的小屋,还是在昏暗的灯下,还是他趴在小桌上写,我趴在他的枕头上写,还是我出的题,还是一气呵成。那次关心了美洲人民,这次关心非洲人民。
喝酒买单互不谦让,诗歌方面也是互不谦让。还是一人一票,还是没人得奖。
童年时,巴勒斯坦新闻就没停止过,耶路撒冷更是全世界各教教徒的聚焦的焦点,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少年信徒,耶路撒冷也在85年1月的深夜酒后进入我的脑海。那天我提议后,胡赤峰否决说,这个诗题他没感觉,写不出来。我说,写不出来,正好可以发挥想象,不必牵涉宗教内容。后来他勉为其难地憋出了一首。
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五年后,胡赤峰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宗教信徒,先是对古兰经着迷,最后完全成了基督教的信徒,90年我们久别重逢的一个晚上,他低狂地对我传教,被我驳得哑口无言。我坚信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概括:人民苦难的出口。他傲慢地执迷不悟,最后我们不欢而散。
郭吟从上海第二钢铁厂财务科调到二钢报以后,他的报社办公室就成了我们一个聚会地点。下班后的报社办公室空旷清净,在附近小酒馆痛饮之后,我们常常会回到办公室,继续畅谈,有时候就在写字台边的空地上铺张草席子,席地而眠。
87 年一个炎热的夏夜,我、郭吟、卢翔飞喝了一瓶白酒后非常兴奋,回到办公室后就东倒西歪,电风扇吹着还是大汗淋漓,不一会儿,我们三人就脱光只剩裤衩。记得我盘腿坐在写字台上,一队鸽子飞过窗外时,我突然一阵激动,提议作一首同题诗,题目就叫《赤膊》。郭吟嘲我,卢翔飞笑我,说赤膊怎么能入诗,我强调说让日常生活进入诗歌,这是我们平民诗人的使命。他们拗不过我,只得光着膀子开始写起《赤膊》诗。
郭吟从没有写过新诗,卢翔飞6年没动过笔,那天他们公认我写的最好,得奖当之无愧。我有愧,那首诗写的并不好,现抄录于此,贻笑大方。
第八章 《撒娇诗社》与《撒娇诗刊》
草创《撒娇》
85年4月19日晚上,天天文化社成立晚会的那天,在话筒前发完言,一个头大大的,个子小小的,脸笑呵呵壮小子把我拽到一边,记得拽到了茶社的茶水间的小窗前,他热情地说:
“你是默默吧。王依群说你是天才,诗歌和小说写得都非常好!”
很突兀,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王依群能把你的小说《玻璃墙》背得出来。我也能背出来。”
“是吗?”
我干巴巴地回答。
他就是京不特,当时叫冯征修。站着讲话累,我们找了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坐下后,京不特掏出一本日记本,里面全是他写的诗歌。一句诗让我印象特别深:老妪的乳房随风飘洒。我问他是哪个老妪的乳房,京不特摇摇头说是随便谢谢。我说,应该是慈禧的乳房。京不特呵呵地傻笑起来。我们谈了20分钟不到,他已经憨厚地傻笑了100次。
我诗歌题材很丰富,也有许多黑色幽默风格的,与《海上》和《大陆》诗社的编辑方针不符合,登在上面不合适。于是我向京不特提议,我们另外组建一个诗社吧。京不特顿时眉飞色舞地答应。京不特的日记本里有一首较长的诗,题目叫《傻叫》,我随口说:
“《傻叫》没金斯伯格的《嚎叫》好。诗社名就叫《撒娇》吧。撒娇是一种温柔的反抗。”
京不特兴奋地连忙称好。天天文化社成立的那天,也就是《大陆》诗社成立的哪天。也就是《撒娇》诗社成立的那天。就这样简单,随意。
那天我是晚会的主持人之一,不停地有熟人跑过来,说有仰慕我的陌生的诗友想见见我,我只能与依依不舍的京不特约定过两天再见面,商量《撒娇》的具体事宜。
《撒娇》成立
隔了一天,京不特找到我家,带着他数学系的两位诗友一起来的。当时京不特在上数学系念三年级。坐定后,京不特又开始疯狂地念他的诗歌。当时他风格受两个人影响,一个是王依群,还有一个是陈东东。受王依群影响的诗好一点,受陈东东影响的诗很蹩脚。我坦承道,他也坦承同意我的看法,说我的眼光很毒。随同而来的两位数学系同学非常崇拜京不特,所以当着他们的面,我不便多批评京不特的诗,客气地挑了一首诗说这首诗不错后,我就把话题转到了《撒娇》上。
当天就商定王依群和孟浪加盟。王依群的诗作不多,但都非常撒娇,孟浪与我相同,部分诗作也很撒娇。我建议我们都用新笔名发表在未来的《撒娇》诗刊上,京不特也同意,那天我说什么,京不特都是一个个好好好。
王依群人胖,但个子中等,胖在横度里,我给他起了个胖山笔名;孟浪头发软,京不特给他起了软发笔名。那天,京不特正式放弃冯征修真名,开始用京特的笔名。我呢,给自己新起了一个锈容笔名,作为《撒娇》诗社的专用笔名。
第一届《撒娇》诗歌朗诵会
出刊前,京不特在上师大梯形教室举办了一次《撒娇》诗会。那天与我同去的还有诗人白夜。诗会的主持者是陶骏。陶骏当时是上师大代培生,其创作的话剧《魔方》当时在大学生艺术节上正红。那天他不断地撒娇,朗诵我诗歌的时候,一会儿戴上墨镜,一会儿又脱下,有点滑稽,有点过。那天京不特还邀请了他们的学生会主席于其多来朗诵,于其多的嗓音男男的,特别有磁性。
听众一半是特意来参加诗会的,还有一半是夜自修的学生。气氛很乱,诗会结束后,我批评京不特差劲透顶的组织能力。他解释说没有经验,只在食堂留言栏上张贴了一张诗会通知,没好好组织。白夜不住地摇头。第一届《撒娇》诗会,让我觉得非常扫兴。不过那天有两个穿中山装的听众最认真,他们是上师大保卫科的干部。
后来陶骏计划把我的小说《撒阁》改变成大型广场音乐剧,约我去他在师大旁边的借住的农舍谈了一次。结果不了了之。
于其多毕业后分配在东方电视台,出任《星期五档案》的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让我惊讶的张口结舌。
第一次《 撒娇》编务会议
每星期二厂休是我的诗歌活动日,《撒娇》诗刊第一次编务会议照例是在星期二。那天在场的还有胡赤峰,他上午来,1点半去工厂上中班。我们精心挑选了4个人的7首诗以后,就开始午餐,母亲炒了几个蔬菜,我买了点熟食荤菜,胡赤峰带来两瓶黄酒。我们边听邓丽君的销魂的歌,边畅饮,醉意盎然以后,我提议虚构一封邓丽君致我们《撒娇》诗社的的信函,京不特和胡赤峰也是邓丽君的铁杆歌迷,兴奋地附和。点上一支醒宝牌香烟,我头靠在椅背上,随口胡诌起来,京不特飞速地记录起来。后来给我们带来麻烦的这封信5分钟内就虚构完成,现原文抄录于此:
京特并化石、胖山、土烧、锈容五君好:
千言万语……美国目前流行一个说法:“孤独就是团结。”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思说的。收到信时,正在比达尼唱片公司赶制一盒我自己作词作曲的演唱磁带,名字叫《风风雨雨》预计秋天可以寄来。
你们几位高级知识分子也喜欢我的歌,我真是高兴。
《撒娇》创刊号出刊,请寄美国俄亥俄州佛响舍大街2号邓香宾先生转即可。盼!
听说锈容先生口吃很厉害,但想不到他的诗却这么优美,庄奴兄看后哑口无言。我和你们不谋而合,觉得他是一个罕见的天才诗人。庄奴不久要来内地找你们聊聊。
真想对你们撒撒娇。
邓丽君 85.5.2草上
这封信刊登在《撒娇》创刊号时,我还加了一个像煞有介事的后记:
感谢吴非同志为我们赶译了邓丽君女士这封用英文写的信,也请翻译界各位先辈容忍指正吴非同志的译笔初试。
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撒娇风格,图个乐,让端庄的缪斯偶尔还还俗。
第二期《撒娇》诗刊
第一期《撒娇》出刊工作由京不特全城负责,吴非负责打字印刷。第二期出刊后,我赶到上师大。那天是上午,我们坐在校园的草坪上,艺术系的董理对《撒娇》称赞不已。第二期上发了胡赤峰的诗。印刷虽然粗糙简陋,但捧在手上特别开心。
京不特对身上有匪气的男人特别崇敬,董理就是那种人。董理有个女朋友在艺术系声乐班,京不特非常羡慕。
第二届《撒娇》诗歌朗诵会
1986年夏天,第二届撒娇诗歌朗诵会在上师大艺术系的一间教室召开。吸取第一届的教训,京不特这次召集的与会者不多,但都是真正的诗歌爱好者。与会者有胖山,京不特,我,艺术系音乐班的玛尔可,吴政伟,一个姓徐的上海女同学;美术系的张阳,一个姓徐的画国画的广西女同学;数学系的董克思,中文系的卢明华等共30个人不到。我邀约了两个工厂里的诗友,张海荣和他的女友。
晚会由京不特主持,我朗诵了《在中国长大》的一些章节,教室里的窗下有一架教学钢琴,胖山会弹点钢琴,我朗诵时,胖山弹奏《红旗颂》及《国际国》的旋律,会场气氛庄严。京不特朗诵时,胖山没有伴奏,京不特为此不高兴,耿耿于怀。中场的时候,玛尔可用吉他弹唱了几支英文歌曲,他的嗓音不错。
朗诵会开了1个半小时,散会后当晚,我们去艺术大楼楼顶上纳凉,在上面睡到天亮。虽然凉风习习,但蚊子很多,不时被咬醒,抓挠一通,继续睡。
第九章 蹩脚诗诗刊
《蹩脚诗》诗刊创刊于1985年冬天,创刊于天山支路47号202室林沁园家里,当时我参与《海上》、《大陆》、《撒娇》民间诗刊的编辑工作,许多诗人以在《海上》、《大陆》、《撒娇》发表诗为荣,而且其他诗歌民刊经我推荐,他们就会重视。然当时诸多有实力的诗人创作旺盛,许多诗作都没版面发,那些刚入道的诗人的习作,就更难有一席之地。
经常收到他们寄来的诗稿,有时他们还送上门来,叫我不知如何是好,推也不是,荐也不是,望着他们一张张淳朴的面容,有一天,就萌发了创办《蹩脚诗》的念头。林沁园与我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第一期很快就出炉了。
《蹩脚诗》问世后,上海诗坛反响很大,理解的人表示理解我们的黑色幽默;误解的认为我们是亵渎了神圣的诗歌;曲解的认为是别有用心的恶作剧。反正我和林沁园的本意是为了让那些作品稍嫩还不能在《海上》等诗刊上发表的诗人,提供一个作品交流园地。完全出于善意。
我向来认为一个人能坦然地自我嘲讽,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蹩脚诗》诗刊上,我用“默得默”和“渴得飘”两个笔名发了两首中学时代的习作。
创刊号刻印了30本;
主编:默默 林沁园
开本:小32开
页数:24页
歌歌的废话连篇
第二期因故夭折了,90年在长桥一村整理手稿,意外地发现了当时为第二期写的编者按:歌歌的发话连篇。歌歌是我当时担任蹩脚诗刊主编的化名,先将这篇当年的戏文抄录于下:
第一号《憋脚诗》出刊后,我们收到了徐汇区某幼儿园的一封殷切的来信。希望我们为他们编一个专号,帮助祖国的花朵早日发育成长。同时,我们也收到某市精神病医院的来信,希望我们编一个无病呻吟诗专号,供他们院里的病人享受,配合他们治疗。由于编辑力量有限,组稿方面困难颇大,在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
我们办刊的宗旨仍然是为了消灭诗坛上存在的欺世盗名的现象。让那些自我感觉良好,总是捧着自己蹩脚诗而爱不释手的,且沾沾自喜的人见艾得青吧!
末日属于你们!
为了编选出真正有质量的蹩脚诗,我们需要你们不断的支持。
来稿请寄:上海延安西路:1264弄5号401室 马洪亮 收
来稿一经采用,即致厚酬:大巴掌若干个!
为了消灭诗坛上存在的欺世盗名的现象这个目标,是在编辑创刊号时渐渐产生的,编稿过程中,阅读许多老诗人新作,看了能让你气得背过去,居然还有一些评论家尾随之后吹捧。记得当时看到苗得雨写的一首《肥皂》诗,通篇讲不要把肥皂头扔掉,捏在一起还是可以用用的,要注意节约。我和林沁园看得肺差点气炸。还有老前辈艾青写的一首歌颂“四化建设”的诗,也让我们愤怒得连粥也咽不下。
两则诗坛信息
那年在整理手稿时,还意外地发现了当时夭折的第二期的两则“诗坛信息”,现抄录于下:
诗坛信息1:《红云》诗社大家不陌生吧?《红云》诗社是中国继《今天文学研究会》解散以后,诗人食指、多多、芒克、北岛、江河各奔前程以后,成立的一个探索性、实验性诗社,《红云》诗社近年来为全国,尤其是上海诗坛的芸芸众生作出了贡献,其主编白竹现耕耘在诗坛,深得才疏学浅之辈的敬爱。
诗坛信息2:贾伟军是个相当有才气的诗人,他的【童年幻想】可谓中国城市诗的先驱之作。诗人默默为其扼腕嚎惜。
这两则与沁园一起杜撰的信息,既自吹自擂,又自我嘲讽,记得写完后,沁园笑的前仰后翻,我指着他说他笑得像香港电影《蟋蟀皇帝》里的皇帝。片中,那个迷恋蟋蟀的皇帝逃进园中假山的洞里,脚露在洞外,被一孩童用活鱼的鱼尾巴刮脚心,痒得笑不能罢。那天,我们也笑不能罢。
当时,真他妈的开兴!
第二期目录
90年在长桥一村整理手稿时,还意外地发现了当时夭折的第二期的目录,现抄录于下:
饮血圣诞 【蒋得胖】
万宝路 【张得天】
一个谜 【贾伟军】
循环 【许得民】
给死去的情人一封信 【默得默】
怀念 【寒得飘】
悲剧弥漫 【渴得飘】
电车里 【火得火】
弹头 【石得磊】
一个男人的爱情 【沙得特】
蓝色岁月 【雪得沙】
因为许多蹩脚诗人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得”字,如苗得雨,许德民等,故,我们也在每个作者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得”,如我默默的名字加成了“默得默”,张广天的名字加成了“张得天”。却不料这一戏称却成了上海诗坛诗人们之间的呢称,孟浪叫“孟得浪”,郁郁叫“郁得郁”,冰释之叫“冰得冰”,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我们自我解嘲的称谓文化。
第十章《劳动界》诗报
一直的抱负
24岁那年,也就是1988年,我跟郭吟见面就探讨无产阶级诗歌问题,苏联早期,很多诗人一起搞过“拉普文学”。列宁、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关于无产阶级文学有过很多论述。托洛斯基曾经刻薄地挖苦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全是从子宫里呻吟出来的痛苦的声音。对资产阶级诗歌批评的著述很多,但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诗歌一直很少,在中国诗坛更少。我一直有这方面的抱负
85年,完成了《在中国长大》第三章“迷乱”以后,我创作了一些自认为的无产阶级诗歌,自己觉得满意的《牙膏厂女工》、《女浴室爆炸》、《工资》、《奖金》、《被钢水吞没的父亲》。
创办劳动界
海奴(俞健慧)从上师大培训结业后,分配到上海第二钢铁厂的《二钢报》工作,与郭吟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着,一起编副刊。《二钢报》副刊是当时全国企业报副刊里编得最好的一个版面。
我和胖山经常去他们办公室,胖山也写过许多底层人题材的诗歌。就这样,我们决定编一份《劳动界》诗报。海奴建议挂在《二钢报》后面,作为《二钢报》的特刊,大家同意。
出刊后的《劳动界》诗报8开2页,共印了1000份。
印刷:郭吟,俞健慧
日期:1988年12月
内容介绍
创刊号刊登了海奴的三首诗,《哎呀呀,老耿死了》,《夜话》,《颂歌(第五十八章)给一位在工伤事故中死亡的年轻工人》;胖山的二首诗,《兵工厂工人阿福简历》,《大头梦》;我的二首诗,《牙膏厂女工》,《污水河》。
我们还选了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的长诗第107章的《人民,是的》,和一个俄罗斯无名氏诗人的《别把我算进去》。卡尔•桑德堡的诗歌我一直爱读,他诗歌关注的视野对我影响很大。
我在题记里写道:人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声声向诗坛贱价拍卖自己的嗥叫和献媚声;人消失了,人民被那些诗商和诗政客忘得一干二净。
为劳动界刊名题字的是时任《二钢报》主编的王加宁先生。我为胡赤峰涂鸦的一幅插图题了一句话:无产阶级没有梦。
通宵写《编后语》
记得,郭吟在海奴家化了一个通宵改定了《编后语》。郭吟凡是都认真,行文更认真。那天是寒冬,我与海奴、胖山喝着酒聊天,聊到天亮。郭吟趴在猛抽着烟,孜孜不倦地改着。现把《编后语》抄录于下:
很惭愧,我们几个奉献给劳动界的诗歌,竟是眼前这摸样。我们自己读了也都觉得很糟,很不如意。 但为什么我们还要把它们编排出来呢,首先当然是我们写不出更好的,甚至连不怎么太糟糕的也写不出,所以抛砖引玉,成了我们主要的愿望,
另外,我们也确有其固执已见的一面:认为目前还很难写出真正能奉献给劳动界的名符其实的那种诗歌,原因是,虽然我们的劳动界命运和以前并没发生多大的变化,而且如今越来越显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的认识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变化,而它的现实意义也变得越益复杂。这使得我们对劳动界多年来不断呈现的某些基本事实----受压迫和受奴役的事实,往往难以确认。
当时用也庙笔名,郭吟特别喜欢这个笔名,经常用。那天清晨从俞健慧家里出来,我们各自回家,在车站等车时,我们都冻得浑身哆嗦,一夜未睡,瞳孔放大,看谁都变形,我们一个劲地嘿嘿傻笑。
俞健慧
88年是俞健慧最忧伤的一年,那年他正与一个著名影星的妹妹热恋,好象有点波折,他很内向,不愿说。用现在时尚的话来形容俞健慧的长相就只有一个字了:酷。他的微笑里有一丝艾草的苦味,说话声音轻声轻气,唤人名字时总是很深情,维国,与我说什么前,他常常先唤我一声。
他天生一副诗人的忧郁气质,才华横溢,驾御起一般诗人认为很难的工人题材得心应手,平凡的工厂日常生活,经他的诗笔一点化,顿时就升华了。他的控制里特别强,决不会在工厂题材的诗歌里作浪漫主义的幻想,每一首诗都镌刻着现实主义的冷峻。
89年初他去澳大利亚留学了,从此再也没有看到过他的诗作,非常可惜。我常常想,经过澳大利亚的资本主义洗礼,俞健慧再提起笔,会写什么。
前两年回国后在黄埔公园里开了个餐厅,最近听郭吟说,他又开了一个大酒吧。但愿他生意兴隆的时候,别忘了劳动界。
《被钢水吞没的父亲》
87年夏天,郭吟约我为《二钢报》副刊写一首诗,我在钢铁厂工作过一段日子,熟悉钢铁工人的生活。不久我完成了《被钢水吞没的父亲》,题材取自于一个钢铁工人在行车下指挥吊运,突然倾泻下来的钢水一瞬间把他吞没了,尸体也熔化在刚块里了。诗中的结尾我写道:
你消失了
一个人消失了
一百五十公斤钢诞生了
一个人消失了
一个月产量指标超额完成
超额一百五十斤
一个人消失了
这首诗一直深深打动张广天,2001年编导歌剧《红心美女》,广天节选了这首诗的段落,谱成了曲。办“黑板报网站”时,广天还把这首诗贴到网站上。
第十一章 《上海诗歌报》
创刊号也是终刊号
冰释之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在仙霞路上,离我工作的单位10分钟自行车车程。
那时,我在工会图书馆工作,非常清闲,就常常去冰释之那里喝茶谈诗,渐渐地就有了创办《上海诗歌报》的念头。
冰释之与校长办公室的秘书关系甚好,那秘书姓施,《上海诗歌报》的打印工作就是施小姐帮忙的。
我拿出全部的积蓄买了纸,印出了创刊号。冰释之当时正准备去美国留学,积蓄不敢动用。因此,创刊号的《上海诗歌报》也是终刊号。
一共印了200张。
第一次学拼版
报头题字是书法家承文浩的墨迹,当时他与我同在工会负责文选。排版费了我不少时间,好在工会图书馆每天只忙下午1点钟到2点钟一个小时。先把每个人的诗作打印出来,再裁减拼版,拼在一张A3纸的开面里。反复拼了几次,均不满意,只好找些画来填版。
第一版上白夜的诗旁边,拼了一张少女流泪的画。把那画一剪三,就有了点毕加索《格尔尼克》的味道;第二版上我的诗下面,嵌了一张微张的红唇,也是剪下一幅画的局部;第三版上冰释之的诗下面,嵌了一张鸥鸟争飞在海滩上的照片。
一共选了5位诗人当时的近作。毅伟(白夜)选了《三点钟的下午》,《冬天的感觉》,《夜话》,《关于秋天》;刘漫流选了《死亡也不过如此》,《缓慢的音乐》,《蓝本》,《一个夜晚》;我选了《涅磐前后》,《忏悔》,《秘密啊》,《明了》;郁郁选了《残疾者如是说》,《消灭公害》,《死亡是一个真理》,《孤独》;冰释之选了《门没关严》,《摹仿愤怒》,《水象》,《岁月安详》。
第四版上还发了我的一篇诗论,抄录如下:
悼念沈从文/萧军
拼版时,恰逢老作家沈从文和萧军与世长辞,两位作家是我和冰释之当时敬仰的作家,于是我们就在报头上嵌了一个悼词:上海诗歌报沉痛哀悼著名作家沈从文/萧军,表达我们的哀思。
多年后揭密的档案抖落出,反右时,沈从文曾写信揭发聂弩绀是军统特务。在我们心目中一向清白高大的沈从文顿时渺小污秽了。应验了那句老话,文人无行啊!
曾为了鲁迅欲与狄克决斗的萧军,向来是我们心目中侠义的偶像。91年听芒克偶然说起一件事。《今天》被迫解散前,芒克与北岛曾去求助许多文坛老前辈,严文井老毅然相助,萧军吓得萎缩了。还是应验那句老话,文人无行。
一喝就醉
报纸印出来的那天,在我东安新村的小屋里,我与冰释之饮酒庆祝,5点钟开始喝的,7点钟,冰释之不胜酒力,就喝倒睡去。我一边自斟自饮,一边捧着《上海诗歌报》,翻来覆去地看不厌。付出了心血,自然爱不释手。
凌晨2点左右,冰释之醒了过来,连声说不好意思。那年他27岁,他说,默默呀,27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呀。
那年我25岁。冰释之说,再过两年,你也会有这种感觉。两年后,也就是1990年,我果然也有点。
第十二章 《诗经》诗刊
《诗经》诗刊的缘起
一直怀疑《诗经》不是孔子根据民间歌谣汇编的,而是他自己偷偷写的。这个怀疑萦绕在我内心很久,怎么也无法排遣。萦绕的时间越长,对孔子的崇敬就日盛。整日带着72个聪慧的弟子,奔波在战火纷飞的春秋大地上,怎么会不油然憧憬风雅颂的田园景象?心中的憧憬怎么会不在劳累的途中轻轻吟唱在竹简上?
假借民谣也不是没可能。鲁迅就曾经用过76个笔名,我也用过12个笔名:野云、锈容等等。
一个口述《论语》的哲人孔子,与一个吟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人孔子,终于在87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叠加在一起。那一夜,孔子在我心中无比亲切。
就这样,我纠集漫流,胖山,里纪,陈刚办了一份叫《诗经》的诗刊。
《诗经》共出三卷,第一卷主编我和里纪,我化名孔丘,里纪化名李耳;第二卷主编我和刘漫流,我仍旧化名孔丘,漫流化名荷马;第三卷主编我还是化名孔丘,漫流还是化名荷马。
第一卷《诗经》
第一卷《诗经》,我摘录了里纪笔记薄上的一些断想,编辑在一起,作为创刊号的序,抄录序的最后一节于下:
——只有反抗的人才知道命运。艺术没有命运,因此也就没有反抗。
——没有混乱的感觉,只有混乱的思想。
——老子谁也不怕,谁也不怕老子。老子说:人人可畏者,我不可不畏。
——我们的口号:操你的娘。
我化名屈原发了诗作《在某地理发》,化名李白发了《深入小夜曲》,用默默名发了《我和我》和《从来不》;漫流化名李贺发了《一个句子》,化名杜甫发了《归来》,用刘漫流名发了《鸟是用一种死去的眼神看我》和《我的工作地点》;胖山用胡同的化名发了《好日子》;蓝蓝用李清照化名发了《无可奉告》。
出版日期:1987年12月;
印数:50册;
第一卷打字印刷:朱建英女士;
资金:默默。
第二卷《诗经》
第二卷《诗经》,里纪根据上海七人的当时精神状态和代表话语,概括整理了一篇《七人语录选》,作为序。这七人是孟浪,默默,陈刚,里纪,刘漫流,胖山,郭吟。抄录七人话语的标题于下:
凶年之兆——孟浪
沉默或者逃跑:要将一个堕落的世界坚决恨到底——默默
我渴望获取治疗,渴望得到心灵的拯救——陈刚
与世隔绝——王一梁
一群受伤的野兽,如果还有做人的资格,就会哀兵必胜——刘漫流
变,变,变,就是好——胖山
过几年,必有翻天覆地,这便是唯一的希望了——郭吟
刘漫流化名稽康发了《以后》,用刘漫流名发了《深入种种》;胖山化名谢灵运发了《摸索》;蔡杰化名陈之昂发了《宿名》;蓝蓝用原名发了《没有题目》;海奴用原名发了《一个工人的观点》和《告戒兄弟》;我化名陶渊明发了《反抗到底》,用默默名发了《回家》。
出版日期:1988年1月;
印数:50册;
第一卷打字印刷:朱建英女士;
资金:默默。
第三卷《诗经》
我请陈刚作了第三卷的序,里纪李耳的头衔自动禅让给了陈刚。陈刚的序道出了我们当时对所谓作家诗人的看法。我一直鄙夷自己被称为诗人,泰戈尔说过:诗歌是卑微者的财富。孔子是圣人,我们一直渴望成为一个圣心备焉的圣人。抄录《序》的开篇如下:
不做战士的人,往往要去做高僧,连高僧也做不了的人,只好做作家了,他或许因为懦弱,或许因为抵挡不住种种诱惑,总之,他既没有战士的勇敢,又缺少高僧的坚毅,他不得不做作家。
第三卷上,蓝蓝化名李清照发了《也没有题目》;白夜用真名张毅伟发了《走过沼泽地》;郑耀华化名冯翠花发了《痛啊》;蔡杰发了《下午四点三刻》;伤风发了《最后一个儿子》;我化名柳宗元发了《经历》,化名隋炀帝发了《出卖不完》。出版日期:1988年1月;
印数:50册;
第一卷打字印刷:朱建英女士;
资金:默默。
郑耀华
与耀华的交往,可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83年秋天一个夜晚,胖山带着耀华,蔡杰第一次来拜访我,那天耀华始终一语不发。耀华的脸庞酷似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侯德健,可能祖籍都是广东人的缘故吧。眼镜片后面目光总是隐约着一丝清淡的笑意。
第二次碰到耀华是84年秋天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大礼堂外面,那次收到胖山和耀华的请柬,去观看他和胖山导演的《雨果先生》。那年是雨果逝世100周年纪念年,他们选择了美国著名的左派剧作家马尔哈兹的剧作《雨果先生》,可见耀华当时的精神倾向。
在礼堂门口兴奋地和我说了几句话,耀华就匆匆地回后台去准备开演工作。那场演出,耀华既是导演,又是灯光。演出结束后,耀华扭动着双肩,说累死了。那天他趴在后台的地上,聚精会神地打了足足两个小时的灯光。
再后来就是86年春天,与耀华一起参加张广天和戴立新组建的太阳同伴乐队的首场演出,地点在上海房地产管理学校的礼堂。那天胖山和耀华友情出演唱了两首歌,我朗诵了《在中国长大》的一个章节《今夜多么想你》。尽管是为广天和戴立新捧场,但耀华唱得很投入。
86年作协诗歌组为我和耀华,胖山举办一个诗歌演唱会。印象中耀华一直在忙忙碌碌地搬弄乐器和音响设备,除了上台演唱,就是默默无语。
87年筹办《诗经》诗刊,与胖山一起去耀华当时在合肥路上的一个暂住地。那天我们席地而坐,他的妻子徐涛,当时还是女友,不停地为我们起查沏茶。那一阵子,耀华正埋头研究评弹艺术,他说评弹里有很多诗歌的养料。
不久,他为《诗经》寄来了《痛啊》的手稿。88年1月,因毛蛤引起的肝炎肆虐上海,耀华也不幸感染。让我感动的是信寄出后,耀华还特意吩咐徐涛给我打个电话,提醒我看完信后最好洗洗手。对朋友,耀华总是细致入微。
88年底,在交通大学礼堂,耀华和胖山组建的四个耳朵乐队和太阳同伴乐队同台演出。那天耀华唱了一首特别先锋的歌,唱到一半时,被礼堂的学生干部强行拉幕。那首歌唱的是两个恋人在公交汽车车站等车,男恋人突然想抠抠女恋人的屁眼,于是在吉他的伴奏下,耀华反复唱着:我要抠抠你的屁眼,我要抠抠你的屁眼,我要抠抠你的屁眼。
幕拉上了,中国摇滚歌坛的第一次前卫演唱遭到无情的镇压。
用才华横溢概括耀华一点也不为过。耀华的书法独树一帜,他学黄山谷的字,但比黄山谷更有禅意;他的金石艺术,刀工飘逸;他的诗才,堪称一绝。
多年以后,我与张广天经常为耀华缀笔息作而扼腕可惜。有一次,耀华悄悄对我说,你知道吗,欧美很多诗人写诗前都要测血压,量体温,算心跳,如果反常,那天他们就不写诗的。
那些年,徐涛找不到好工作,耀华为生计所迫,终日辛劳,血压,心跳,体温,如何能正常。咳,诗人也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朱建英
朱建英的形象和气质很想雷诺阿肖像画中的法国贵妇人,不同的是法国贵妇人总是做在午后的花丛中,而朱建英只是坐在英雄牌打字机前。
朱建英是我当时所在单位的厂办打字员,《诗经》都是朱建英利用下班后时间为我偷偷打印的。那时,如被厂办主任发现,是要重罚的。我怕连累她,有一次我傻傻地问她为我打印《诗经》怕不怕,朱建英轻轻说,怕什么?有什么好怕?
打印第三卷《诗经》时,她也利用过上班时的空闲时。有一天我正好坐在一旁,另一个厂办人员正好走进打印室,她若无其事地用《解放日报》盖住诗稿,从容的神情就像一个贵夫人在宫廷里游刃有余。
朱建英是家里的幺妹,父母早夭,由姐姐们领大。她总是叹息自己长得胖,我总是说你怎么算胖,你这是古希腊的丰腴美。她说我是恭维她。天地良心,她的体态真的丰腴之极。
看朱建英打字的姿态正是享受,手指仿佛长眼似地能把一个个躲在字盘里的汉字飞快地揪出示众。如今,我已能在电脑键盘上娴熟地写作,朋友们夸我的打字速度时,我眼前就会晃现一双有十个小小肉窝的白皙手背。当时,我觉得为诗歌打字的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手。
现在,我也这样觉得。
蔡杰
蔡杰留给世界的笑容很多,留给世界诗作很少,据我所知,我手头上只有《宿命》和《下午四点三刻》。我们都叫他阿蔡。
阿蔡的笑容可以做一个谜面,打一句成语,谜底是温良恭俭让。阿蔡处处与人为善,人缘极好。在上海师范大学,胖山、王寅、陈东东,对京不特都不待见,惟有阿蔡对京不特总是循循善诱。为此,当时对谁都怒火冲天的京不特只对阿蔡赞不绝口。
在《雨果先生》话剧里扮演雨果期间,阿蔡与扮演雨果女儿的陈黛渐生恋情。毕业后阿蔡分配在郊县的青浦中学,青浦中学的教学质量虽好,但离市区很远。我和胖山周末几次去青浦中学探望阿蔡,陈黛都在。胖山很感动,曾对我说,阿蔡很福气,他们班上分到郊区中学的男同学,女朋友都与之吹了,唯有陈黛依旧对阿蔡一往情深。
87年我与胖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修改剧本《阿妮的故事》,时任文学部主任的杨时文,其儿子杨威因老实敦厚,常被同学欺侮,杨时文与其妻石晓桦导演焦虑万分。求到胖山和我,我们和阿蔡打了个电话,阿蔡一口答应。不久杨威就转到青浦中学,每日吃住与阿蔡一起,阿蔡对杨威悉心看顾,不负胖山所托。有一次我们不约而去,推开宿舍的门,正好看见陈黛在帮杨威盛汤,阿蔡在帮杨威夹菜。这情景让我感动了很久。
那天好象是元旦,那天陈黛为我画了一张甜美的贺卡,阿蔡题了一句话赠我:蛇需三跃才成龙。这以后生活的狂风恶浪,折腾得我岂止是三跃。成不成龙无所谓,关键是我和阿蔡都成为了朋友。
后来陈黛去了美国爱荷华大学,不久,阿蔡也去了。行前,我与阿蔡有一夜通宵长谈,那夜我们谈了一夜中国哲学。到了美国,阿蔡的研究课题是把《毛泽东选集》全文输入电脑,结果发现毛选中的137个字已经是我们中国人的常用语,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如搞男女关系的搞,这个问题抓一抓的抓,严打的打等等。 96年,他们夫妇俩回上海,胖山与我在愚园路上的一家餐馆为他们接风,阿蔡意味深长地说起他的这个研究成果。
他们在美国的生活非常艰辛,我与胖山听了很难过,劝他们不行的话回国算了。又8年过去了,但愿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幸福,但愿陈黛依然娴雅从容,但愿阿蔡依旧笑如春风。
注:由于篇幅所限,80年代几乎天天朝夕相处的老友刘漫流、郁郁、孟浪、京不特、王一梁,曹秉、陈刚,以及天游、杭玮、海客、陈鸣华、董守春、吴政卫等密友的诸事,不及一一叙述,留待下篇再叙。他们为80年代上海诗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第
1
页,共
1
页
论坛转跳:
选择一个论坛
【诗网荐读区】本区主要登载推荐作品,如果您要发表作品,请在自...
----------------
原创诗作
驻站诗人
当代诗话
诗坛快讯
【自由原创区】本区为开放式的诗歌创作交流平台,欢迎您在本区的...
----------------
新诗发表
当代诗人
诗文博谈
诗界动向
【早期专栏区】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专栏区,为诗歌创作发挥...
----------------
诗网集萃
诗作专栏
诗观纵横
当代诗潮
现代诗坛
古典诗坛
外国诗坛
【早期资料馆】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诗歌资料馆,现保留为怀...
----------------
诗歌理论
诗歌历史
诗歌流派
诗歌评介
古典诗文
域外纵横
综合资料
【诗刊编辑部】《网络诗人》《时代》《信息主义》《名家》和《橄...
----------------
期刊发行
站务公告
投稿事宜
读者来信
【链接总目录】友情链接网页服务导航
----------------
网址提交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