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斌
加入时间: 2007/08/25 文章: 136
|
时间: 2009-9-01 周二, 上午3:29 标题: 『天涯诗会』 [茶舍]伊沙在天涯,十年而无悔——网络诗歌十年的一个案例研究 |
|
|
伊沙在天涯,十年而无悔——网络诗歌十年的一个案例研究
我硕士毕业后,走到社会上一看,突然醒悟自己身处社会底层。这让我异常失落,我读惯了圣贤之书,日常总是与古之名士达官相与神交。一到社会上,尤其是在天津某小区租房子,我突然发现身边到处是普通人,混混、女混混、阿姨、大婶、大腹便便的大叔、穿着背心摇着扇子的大爷,我内心的失落感达到了极致。 “我不会被社会给废了吧?”当时我总这样问自己。
但是我又是如此现实主义,自从八九岁的时候目睹我比较熟悉的某局长,拉着曾经教过我的某艳妇音乐老师从电影院走出,从此我就只相信权力与金钱。当然我也相信知识的尊严。不过我认为,知识的尊严必然是需要依靠权力与金钱来支撑的。那种单纯吹捧知识的看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我毕业后的失落也正在于此,我发现我除了满腹的知识,没有任何权力与金钱。所以从九月份以后,我开始迷恋上天涯诗会。当时我读胡适的作品,他告诉我大学毕业后,应该怎样保持学术兴趣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于是我试图把天涯诗会作为我毕业转型的一个小小寄托。随后我去到北京,在培训之余,天天在天涯诗会发帖、顶贴。
其实我并不是去玩,或者打发我的无聊,我主要是喜欢阅读各种诗歌理论文章,各种诗歌史的记述。我发现有些属于第一手资料的东西,是你在一般著作和文学期刊上读不到的。所以我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有一种可乐入喉的快感。所谓酒渴若狂,这些文章填充了我对知识如狼似虎的饥渴感。
四个月之后,我就竞选天涯诗会版主,过了两个月就当选。这对当时的我非常重要,让我快速地建立了自信,重整旗鼓。三个月后因为一些人事纠纷,我也从版主的职务上下来。而从当选版主,到现在仅仅过了六个月,我已经有三部财经作品即将上市,这也让我重新找到了一个学者的自信。
不管怎么说,天涯诗会陪伴我度过了我人生中,比较困难的一个时期。而伊沙是天涯诗会的一个非常活跃的诗人,我经常要阅读他的作品,对他非常熟悉。因此这里我做一个关于网络诗歌的案例研究,研究一下伊沙是如何在天涯诗会进行网络诗歌活动的。
我治学非常崇尚实证主义和分析演绎主义,我总喜欢借助实证进行因果勾连,总结出一个我认为非常和谐完美的脉络来。
(一)
天涯社区是中国影响最大的门户级论坛,经过十年的发展,天涯社区已经形成了同时在线人数维持在二十多万人的量级。(笔者写下这段话时,天涯社区的同时在线人数是三十一万。)从这个数据来推测,一周在线总人数估计有两三百万之多。要知道当今中国比较主流一点的报纸,其发行量都是一百万份左右。(实际上大部分发行量都有造假。)因此,从“发行量”上考虑,天涯社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平台之一。
天涯社区影响力最大的版块是天涯杂谈,其中最好的帖子,一般都是点上四十万点左右,计算重复阅读的话,实际读者数量是二十万人。据此推测,该版块一周在线总人数,会有四五十万上下。由此来说,这个版块实际上影响力,已经等同于《北京晚报》《今晚报》之类的都市报。可以说天涯杂谈,已经成为中国的舆论风向标。
而且最值得注意的是,天涯杂谈汇聚了大量的高端人士,各种名人、学者、教授、作家、政论家、政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公司白领、青年学生等等。对此我有一个体会,有次我在天涯杂谈发了一个涉及北大某事的帖子,结果相关的教授,第二天早上就看到了,(当时的点击率不过是一千二百点。)文章随即被转到我在北大的某同学那,我同学认为该文不妥。于是我赶紧联系跟我很熟的天涯杂谈某版主,将该文隐藏。
可以说,天涯社区在无论是影响力、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是信息的广度、深度上都有一般平面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而我们这里要着重提到的天涯诗会,也是天涯社区的一个版块,其在天涯所有版块的排名一般是60名左右。最好的时候冲到过55位,差的时候一般65位。(最近连续跌到七十几位。)天涯诗会平均每天的发帖量是130个左右,好的帖子点击率一般在三四百点左右,点击率上千的帖子属于极少数。由此可以推测,天涯诗会的同时在线人数在200人左右,一周在线总人数五六百人。可别小看这五六百人的在线人数,虽然对整个天涯社区来说,无足轻重,基本就是鸡肋,但是毫无疑问天涯诗会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网络诗歌重镇之一,中国最重要的网络诗歌信息交换平台之一。
天涯诗会汇集了国内一大批的著名诗人和活跃诗人。前者如伊沙、杨克、徐江、周瑟瑟、陈先发、白鸦、刘诚、桑克、皮旦等等。而诗人伊沙在所有这些诗人中是最活跃的,确实是最活跃的。伊沙是以诗歌为事业,基本上每天都要来诗会,或者更新帖子,或者处理网友的回帖。对伊沙来说,天涯诗会成了他的诗歌信息发布平台,这些年下来一共发了23个帖子。伊沙很少在这些帖子之外,进行过回帖。(除非使用马甲回帖,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伊沙在天涯使用的ID即是“伊沙”(在诗江湖用“长安伊沙”),该ID注册于2003年12月,随后2004年1月11日,就发了他在天涯诗会的第一个帖子,连载他的《伊沙诗选》。该选集属于由诗人马非策划、王绍玉责编、青海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的《中国先锋诗典》中的一册。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来,就是伊沙是为何来到天涯的?
2005年2月15日在瞭望天涯对伊沙的一个专访中,伊沙阐述了自己来到天涯的原因。他说:“我来天涯一年多了,是个当时要做《迷乱》的书商朋友建议我来帖小说的,一来发现这是个好地方,除了“舞文”还去“诗会”、“体育聚焦”、书评那个栏——对,还去“贴图专区”看美女。……还是那句话:挺好的一个地方,关键是,它能促进我的写作。”
2004年5月前后,天涯诗会从当时的舞文弄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版块,一个纯粹的诗歌版块。因此可以说,伊沙算得上是天涯诗会的创始元老之一。当时,应网友与管理员的邀请,伊沙担任了天涯诗会的特邀版主,其大名挂在天涯诗会页面的顶端,也算比较威武了。
但是由于伊沙的口语诗以及喜好骂人的风格,同时更由于伊沙本人的盛名在外,他就像一朵花一样,引来了一群蜂蝶,对他进行各种造谣与攻击。因此伊沙的特邀斑竹只做了三四个月,就不做了。于是他安安分分在天涯诗会做起了著名网友。
伊沙在天涯诗会一共发了23个帖子。伊沙从来没有在这些帖子之外。除了2005年伊沙的大学同学、挚友诗人徐江来天涯诗会做访谈,伊沙出面在访谈现场发了几篇自己回忆与徐江、侯马等人交往的文章。
2008年末,伊沙为徐江的《杂事诗》写序,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提到了天涯诗会。
我可以毫不隐讳地明告读者:我与本书作者徐江是何种关系?用“兄弟般的朋友”(同学就不必提了,我们的同学多了)一言以蔽之,非常准确,但却显得干燥。应该用文学的手法:我对数字的记忆力极差,只能记住四个电话号码:我家的座机、我自己的手机、我老婆的手机以及徐江家的座机——就在前几天,我上天涯网去料理我发在那里的诗帖,由于我密码的头三位数是622,徐江所在的天津的区号是022——结果,我在622之后一口气将徐江家的座机号码输了进去,自然是登陆不成,当即心有感动,喊老婆过来见证,老婆不胜唏嘘道:“人生得兄弟若此,真是莫大的幸福!”
这段故事非常有趣,天津的电话区号是022,而伊沙密码的前三位是622,伊沙登陆天涯诗会,一不小心把徐江家的电话号码,当成密码输进去了。
(二)
2004年2月6日,伊沙开始在天涯诗会连载他的新诗集《我的英雄》,在诗集的自序(写于2002年11月)中,伊沙提到了自己的触网的经历:
“列为本书“卷一”的“三少女”部分,是我1999年的诗选——记得我在2000年春初用电脑初学打字时,就是用打出前一年的诗选来作为一种练习,如此练习让我兴味盎然并且殊为有效。初次上网是在这年冬天,我在网上陆续贴出了自己1999-2000两年的诗选后,自2001年1月至今,我以每月月底一贴的方式,以平均每月20多首短诗的数量坚持了22个月(尚不包括我三个长诗《唐》《天花乱坠》《燥》的写作)——这便是我个人的电脑和网络时代,远远超出我手写和纸刊时代数量最多的1992年。大概没有诗人如我一样会理直气壮地将电脑的使用以及上网作为自己写作阶段的一个标识,我是深得其益非得如此。我自知我是这样的写作者,需要一个有形的现场,让表现欲和创造力结为一对孪生兄弟。我需要一个舞台。”
“而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似乎每天都在感受幸福:网络使你过去的成就变成可视的东西,所谓“影响”具体为你创造的诗歌方式和语言被更多的人越来越普遍地消费着,而你的新成果又再度陷于新一轮的争议之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你的过去作为抨击你现在的标准和理由。”
伊沙提到“大概没有诗人如我一样会理直气壮地将电脑的使用以及上网作为自己写作阶段的一个标识”,显然这个写于2002年11月的序言就是伊沙过度到网络诗歌时代的一个宣言。这段话很典型得代表了,传统诗人在面对网络的冲击的积极反映。就是开始学习上网,学习打字,然后兴奋地拥抱网络这个“怪兽”。
当时有很多网友对伊沙这个可以在传统媒体上找到话语平台的成名文人对网友如此兴奋,彷佛发现新大陆的现象有所不解。
例如在一个回帖中,有人问。而伊沙则毫不介意。看来当时伊沙已经看到了网络的巨大力量。
作者:若容 回复日期:2004-01-11 23:34:53
你要真是伊沙,你跑这来混也真够衰的。
这是文学青年的地盘,你来这里不觉得丢人?
作者:伊沙 回复日期:2004-01-12 00:48:29
说话的朋友,你们好!
有什么不能来的?我不就是个文学中年嘛!
2003年伊沙创作了大型长诗《唐》,这被伊沙自己引为巅峰之作,于是2004年1月开始在天涯诗会连载的《伊沙诗选》中,伊沙已经连载了《唐》,但是并没有引起网友太多的注意。伊沙本人显然对该长诗非常满意,多次在文章中高度评价此诗,例如在与赵丽华的对话中,伊沙说:“我写《唐》,这一举措本质上的疯狂比外人感受到的强烈得多,我是在和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所有大师在玩拼刺刀啊!”。在2005年12月15日,伊沙在天涯诗会发了个帖子《大型长诗《唐》全稿 》再一次隆重向网友推介此诗,最终该帖的点击率正好破一万点。
此前《唐》问世后,于坚、沈奇、徐江、唐欣等伊沙的朋友都著专文对《唐》做了评论,伊沙悉数发在了帖子里。其中伊沙的朋友、师弟沈浩波,用他一贯推崇伊沙的语气说:“《唐》之于伊沙,是一次飞翔……《唐》之于伊沙,是一次伟大的相见……《唐》之于伊沙,是一次集中的展现”。沈浩波甚至说:“伊沙的语言,早已不是某一种体式,而是一种汉语的典范。”这似乎就有点赞美过头了。人激动的时候容易语无伦次,这应该就是一个例证吧。
我个人认为,《唐》有一定特点,反应了伊沙的某种复古思维,希望融合古今,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唐》本身还远谈不上杰作。这里我说几句苛刻的批评。伊沙对大唐对大唐的文化,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对唐诗涉及的一些问题,没有深刻的把握。这就导致伊沙跟古人之心有点“隔”。这是当代文人的通病,就是对古典了解不够深入,似是而非。
2003年10月,后非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龚盖雄著文《剥诗坛“搅屎棍”伊沙的画皮:寄生性写作的三流典范》批判伊沙的《唐》,认为《唐》引用化用唐诗太多了,严重伤害了全诗的风格。龚盖雄指出:“《唐》说穿了,不过是一贯坚持寄生性写作的伊沙,在其创作走入穷途末路时,企图实现的一次写作突围,但结果仍然在寄生性写作的惯性轨道上转圈。”
龚盖雄的评论提到了一个文学史上的老问题,就是借鉴的问题。龚盖雄说:“所谓寄生性写作,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有前文本依托和有前置话语框架的;所谓的创作,不过是对这些“前文本依托”和“前置话语框架”的引申、改写和完成。而真正的原生性写作(即原创性写作)是独创的和无中生有的,是没有前置话语框架的。”
我想这一问题用文学进化论可以很好的解释。生物进化需要遗传与变异,因此文学进化也离不开遗传与变异。可以说伊沙借鉴唐诗,是文学进化中遗传的又一个例证。
2006年下半年梨花体事件爆发,这次伊沙也出面支持赵丽华,要保卫诗歌。当我们用“保卫”这个词的时候,就表示我们一定要有保卫的能力。蒋介石说要从日本人手里保卫国家,结果怎么样呢?淞沪会战国民党跟日军正面开展,刚往阵地上投放几个团,结果两个小时不到,从团长以下,全部阵亡。可见当我们用“保卫” 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保卫的实力,否则的话,仅仅是在给这个幽默的世界增加一点幽默的笑料。
事实证明在梨花体事件中,由名声不佳的杨黎组织的在北京第三极书店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最后以某鸟人的裸奔而告终。终于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诗歌毁灭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这些人没有实力来保卫诗歌徒然引人耻笑,真是可叹可叹。我想当代诗歌要复兴,第一步就是在高考中增加一道诗歌写作题。但是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实力的,就是在官场的人脉和社会的人脉。当代的诗人对此连想都不敢想,空谈保卫诗歌,岂不可笑。
伊沙跟赵丽华做了一个对话,这个对话发在天涯诗会(梨花体事件中天涯诗会发 大量嘲笑赵丽华的帖子)。伊沙与赵丽华聊了些诗坛内外,个人生活内外的内容。伊沙此举主要是声援赵丽华,但是也仅仅是声援而已,在诗歌之外,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诗人的影响实在太小了。
同时伊沙写了一个《韩寒说得对》反击韩寒,这个帖子单独发在天涯诗会,九千多的点击率。但是这个帖子并不是理性的讨论问题,而且对现代诗的尴尬也避而不谈。为什么诗会被抛弃,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另外,伊沙的《韩寒说得对》有个重大的问题,伊沙说:“中国的现代诗歌没有风靡中国的中学生,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是不正确的,自1990年以来诗人汪国真的作品风靡中国,但是在诗歌界内部,由于受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偏见,汪国真一直不能在诗坛登堂入室,而他的作品在学生中却是如此受欢迎。
最具讽刺性的事情是,今天整个诗坛已经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而二十年来被诗坛集体遗忘的汪国真是不是应该平反了?也许汪国真才是代表就是年代诗歌精神的最重要的中国诗人。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伊沙把他一年的有关诗歌和评论都发在一个帖子里,取名“新诗发布”,至今已发了四帖,2006、2007、2008、2009,每个帖子的点击率都是一万二千点左右。
在这些年度大帖中,伊沙一般每月会发布一次他本月的诗歌作品,同时隔三五天,就会发布一些他最近的诗歌活动,相关的诗歌评论。这些大帖,成了研究伊沙和当代诗坛的高质量的资料。毕竟伊沙是当代诗坛非常显然的人物,因此当代诗坛的很多事情,伊沙都有参与,甚至是主角。
由于这些帖子内容太多,我们仅仅选取一两件事来进行述评。
2007年6月15日—6月23日,伊沙到荷兰参加了《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这是伊沙在最近几年个人文学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因为这似乎象征了伊沙在国外得到了某种承认。虽然在这个名列欧洲三大诗歌界之一的鹿特丹诗歌界举办的四十年中,已经有近二十位中国诗人得到邀请,来参加诗歌活动。其中几位知识分子诗人都参加过。但是伊沙依然显得非常激动,毕竟伊沙在国内混得很不咋地,到现在还是一个副教授。
回国后,伊沙专门写了一个游记体随笔《鹿特丹日志》,记录了自己这些天在荷兰的行程。这个日志,除了在他2007年的综合帖中发出,还单独发了一个帖子,足见伊沙对此的重视。通过伊沙的叙述,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诗歌节的一些情况。这次诗歌节一共来了24位诗人,除了荷兰四位,其余基本一国一位。最大牌的诗人是法国诗人博纳富瓦,1981年起,他成为继瓦雷里之后在法兰西学院讲授诗学的第二位诗人。2007年他已经84岁高龄,他是这些年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应该说伊沙的鹿特丹之行是成功的,巩固了伊沙在国内诗坛的地位。但是八个月后,却引起了纠纷。事情是这样的,在鹿特丹国际诗歌节的官方网站上的伊沙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伊沙主编一本名叫《非非》的诗歌杂志,这本杂志在北京之外的活跃又独立的诗歌圈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这段介绍是错误的,《非非》的主编是四川诗人周伦佑,据伊沙说他大学时代就是从阅读《非非》开始文学创作的。后来因为伊沙出生于成都,跟周伦佑有同乡之谊,周伦佑有心拉伊沙一把,于是在1992年的《非非》第五卷(复刊号)中选发了伊沙的几首诗,这是伊沙个人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但是伊沙绝不是《非非》的主编,而是几十个编委之一。
后来有朋友打电话告诉周伦佑鹿特丹诗歌界上介绍伊沙是《非非》的主编。2008年3月初,周伦佑就在《新京报》上发了一个声明表示伊沙不是《非非》的主编。就此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在“诗江湖”上造谣说:伊沙冒名顶替去参加鹿特丹诗歌节。一时之间,《新京报》《西安晚报》《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同时网上也是一片骂声。伊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于是迅速出来辟谣,在“天涯诗会”发了一个帖子《有人变态地想看——第38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邀请函 》。
根据鹿特丹诗歌节的组织者的来信,他们把伊沙当成《非非》的主编确实是一个翻译的误会。至此伊沙冒名顶替之说就瓦解了。但是伊沙不得不反思的是,为什么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居然像过街老鼠一样狼狈?
正如当事人周伦佑在天涯社区的散文版块发的文章《谩骂改变不了“丑闻”的性质!》所指出的:“伊沙这次在网络上被人揭发“冒充《非非》主编”,招来那么多人对他吐口水、砸石头,是因为他平时结怨太广,树敌太多,咎由自取。”
这确实点到了伊沙的痛处,伊沙靠谩骂成名,但是成名之后没有收敛,至今伊沙依然喜欢在“诗江湖”“天涯诗会”与各种人互相辱骂。例如有网友骂道:“有空就来操你这老乌龟。”伊沙回骂道:“王八说要操乌龟。”伊沙对这些对骂非常坦然,2009年在西安教育台的一个专题片中伊沙解释说:“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完全可以跟他们对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伊沙说话非常冲,尤其喜好跟熟人闹翻,跟摇滚歌手张楚、跟诗人于坚等等说翻脸就翻脸。这次面对周伦佑的指责,伊沙说话也非常不注意:他一方面承认周伦佑早年有恩于自己,同时说这次《非非》主编事件周伦佑对自己“起了杀心”。这话说的很不得体,话不是这样说的,说话一定要委婉,一定要委婉!
(三)
以上就是伊沙最近六年在天涯诗会活动的大体情况,当然伊沙不光是在天涯诗会活动,他也在天涯社区的舞文弄墨等栏目发小说。总体来说,天涯诗会相当于是伊沙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他喜欢来这里发布信息,因为这里是中国最有人气的诗歌论坛。
在这网络诗歌的十年中,伊沙算是最为活跃的一个诗人,虽然他的成就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奠定了。伊沙的成就包括:
第一,参与民间诗歌与知识分子诗歌的论争,为诗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方向。口语诗与译体诗(用一种西方式的翻译语言写诗。)之争的进一步深入必然会有效更新我们的诗歌语言。从目前来看,二体各有利弊,中国诗歌要写出高水平,从目前来看,还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
第二,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以沈浩波、徐江、侯马、南人、桑克代表的北师大诗人群,其诗歌阵地是诗江湖网站。北师大诗人群从实力上已经接近并超过以西川、臧棣为代表的北大诗人群。
第三,身先士卒,在诗江湖、天涯诗会、赶路等网络诗歌论坛,到处冲杀,活跃了中国的诗歌氛围。有的著名诗人,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喜欢参与互动性的诗歌活动。而伊沙却利用网络诗歌论坛,这个类似沙龙的平台,进行了很好的活动,带动了一批人,活跃了一批人。可以说,如果没有伊沙的带头,网络诗歌的头十年,会比现在惨淡很多。
当然我也认为,伊沙目前也有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伊沙的诗歌擅长解构体与反讽体,但是不够优美。同时也陷入了对诗歌叙事的偏执。
诗歌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优美与韵味悠长的代名词。而现在网络上兴起的这种网络诗歌,要么是陷入无病呻吟,要么是陷入黄色文化。伊沙没有行诗的无病呻吟,也没有受他影响的沈浩波的黄色泛滥,但是伊沙的诗,太“野”了。(野是伊沙的标准诗论用语)伊沙的诗,并没有带给读者一种关于美的体验。
伊沙已经写了二十年的反讽解构体,现在是时候改变一下风格了。因为诗人往往有两重风格。王维早年激烈,晚年平和。白居易早年主张新乐府,反应现实苦难,而后期流于洪州禅的放达与虚无。再如大词人辛弃疾,其风格的主流一面雄壮豪侠,但是不可否认其另一面是情思浓密、引人遐思。说句实话,你伊沙再野,还能野得过辛弃疾?辛弃疾百万军中擒上将,有万夫不敌之勇。
再如伊沙非推崇的大诗人李白,其风格自然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一面,李白诗歌的清丽、感人,是无人能及的。
我觉得现代诗也应该谋求一个诗人的转型,早期的诗人戴望舒、徐志摩都没活过四十,没来得及。艾青、穆旦等人都遇上文革,没有机会转型。而新时期的诗人北岛,去国离乡,若丧家之犬,无暇雕琢诗艺。顾城、海子没有活过四十。四十是一道坎,伊沙既然已经活过了四十,就应该好好雕琢下诗艺,提升提升。总写这样的诗,很显然普通读者并不喜欢。那些说喜欢的人,我估计都是在做无聊吹捧。
伊沙在口语反讽诗之外,一个问题是他对诗歌叙事的偏执。确实,在西方叙事诗是一个传统,但在中国却仅仅是一种非主流的诗歌形态,在中国占主流的还是抒情诗,所谓“诗咏性情”。伊沙近些年写的诗,基本都是叙事诗,几乎都是微型小说类型,所以读了以后,没有诗味,没有诗感。这是伊沙当前作品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可以说口语诗并不是非诗,在诗歌语言中用上口语,也是能表达出诗意的。关键是诗人怎么去把握。我认为,伊沙目前所走的诗歌叙事的偏执化,是急需反省的。
第二,伊沙没有学术著作。
伊沙虽然出了多部诗集,多部小说,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学术著作。一个号称诗人、作家的人,居然没有学术著作,这是不符合惯例的。从古到今,文学就是作为知识体系中的一员,被认识。诗人就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但是随着教育的大范围普及,使得社会底层人士也有能力写作,而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在知识性上很垃圾,在趣味性上也很垃圾,纯粹是一种垃圾写作的垃圾趣味。这导致文学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异。
我觉得像伊沙这样的知识分子诗人,还是应该搞出一两部学术作者。从前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闻一多有《楚辞补校》《神话与诗》、沈从文有《中国服饰史》等等。当然李白杜甫并没有学术著作,但是他们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有官职,李白任翰林供奉,杜甫任右拾遗。唐人著述的风气不浓,但是从唐以后,都是流行学者型的文人。我觉得这是伊沙需要努一把力的地方,也是他发展空间很大的地方。一般来说,在古代学术著作范围很广,上有天文、下有地理,都可以写,哪个题目感兴趣,就可以写哪个题目。
第三,伊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太大的社会职务,都四十多了还是个副教授。
诗歌在社会上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表现之一就是诗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当今中国的诗人中,虽然也不乏位高权重者,如诗人李肇星前外交部部长,吉狄马甲青海省副省长,车延高武汉市纪委书记等等。显然这些诗人为提升诗歌在大众中的形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当今诗人中垃圾人口太多了,当今诗人的口碑、受教育水平、经济地位、道德水准在全体中国人中,都是中等偏下的。诗人已经没有资格代表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仅仅是中国当今文化洪流中,一股小小的逆流而已。在大众眼中,诗人不过是一团逻辑混乱的垃圾。别人内心就是这么看诗人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有教养的人,都会把这种侮辱性的言论挂在嘴上。因此“形势很不利,诗人当自强!”
伊沙作为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诗人,应该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此作为诗人的表率。伊沙早年接受非非主义的影响,中了反体制的毒。这种东西,似乎是来自西方现代哲学。但其实从“非非”的语源来看,现在可以确认是来自佛教。所谓非非主义不过是某些佛教理念的变种。(西方现代哲学的先驱之一叔本华深受小乘佛教影响,可以说佛教哲学才是西方现代哲学的真正源头。)
佛教可以反社会,反人性,不耕不种不嫁不娶,但是深处社会中的我们必须接受儒学的教导,跳入整个社会的大染缸。那种用反体制的佛教理念来武装诗歌的看法,是危害非常大的。这不是说我们要去争名夺利,而是说我们必须适当地去领导时代之潮流。
(四)
总之,从1999年国内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创办以来,网络诗歌已经走过了十年。十年,整整十年,网络诗歌并没有涌现出太多的独立特质,也并没有出现标志性的崛起。网络诗歌的头十年,是开拓的十年,也许未来会有更大的丰收,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
这些年下来,诗歌论坛已经与诗歌朗诵会、诗歌刊物(官刊、民刊)、诗人交游等主要的诗歌形式一起成为当代诗歌密不可分的形式。关于诗歌论坛、诗歌网站对诗歌发展的作用,从前有很多争论,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晰。诗歌论坛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发布平台。单独而言,诗歌论坛并不能承担诗歌复兴的大任,诗歌论坛仅仅是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各种工具的配合使用。
从伊沙在天涯诗会的活动来看,他确实是把天涯诗会作为自己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一个有大量读者,能得到各种反馈的信息平台。伊沙在天涯,十年而无悔!
诗人小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