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文博谈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风流诗人顾况为何主动下基层锻炼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五湖觞啸



加入时间: 2009/08/22
文章: 78

文章时间: 2009-8-22 周六, 上午3:57    标题: 风流诗人顾况为何主动下基层锻炼 引用回复

  谢灵运、任蕃、顾况三位名士,在台州各自留下一段风流千古的雅事。

  谢灵运“伐木开径”到临海,率性而为,带着名士的不羁。任蕃到临海,“前峰月照半江水”,百里回头,只为一字,风雅至极。顾况申请下基层临海当个盐务局长,理由是:“余要写貌海中山耳。”

  关于顾况,人所熟知的是他与白居易的一段轶闻。白居易十六岁到长安赴试,那时的他还没什么名气,他拿了诗稿拜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是诗歌界大腕,看到诗稿上的“白居易”三字,揄揶道:“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等顾况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拍案道:“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

  还有一个与顾况有关的风流故事就是红叶传情。唐代孟棨《本事诗》说,唐玄宗天宝年间,顾况游园,在下游流水中拾到一片题诗的红叶:“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知是宫女伤怀于宫中的寂寞,便在红叶上题道:“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题毕,便把叶片放入上游流水里,让它随水传入宫中。

  关于此事的结局,有野史称,唐僖宗听说了红叶传书一事,龙颜大悦,把题诗宫女放出宫来,成全了她与顾况的婚事。一说是战乱中,顾况找到题诗的宫女,与她结为连理。

  关于红叶题诗,我一直觉得不太靠谱,“红叶传情”的故事有多个版本,男主人公分别有顾况、德宗时人贾全虚、宣宗时人卢渥、僖宗时人于佑。不过我更愿意这段传奇发生在顾况身上,只因顾况曾感叹“世间只有情难说”——或许老顾身上真有这一段奇情也未尝可知。

  顾况到临海,大约是在唐宝应二年末(763年)或稍后。台州当时是南蛮之地,顾况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要求下基层锻炼,理由是“余要写貌海中山耳。”这样的理由,漫说同僚不相信,就是比顾况晚生一千多年的我,也觉得有点牵强。

  顾况到台州来,据我推测,另有原因。

  一是他烦透了官场那帮人的嘴脸,早就想寻一处清净之地。顾况禀性耿介,不肯苟媚取容而对权贵多有得罪。在朝中,顾况与贺知章最说得来,贺知章是越人(绍兴人),顾况是吴人(苏州人),都是“南佬”,一口南方口音,于是朝臣就嘲笑他们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南方的金子,到了北方才能闪光。号称“四明狂客”的贺知章就写了一首诗:“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你们不是很爱吃南方的蛤蜊和莼菜嘛,吃时怎么就不管是哪里产的呢,何必对南方人这么挑剔,话里流露出不以为然的味道,不过措辞还是很委婉的。

  顾况下起笔来,比贺知章要刻薄多了,他道:“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诗里夹枪带棒挖苦道,我和老贺是南方人不假,可是我们南方人到了北方,娶了北方妞、生下北方儿,我们南方人就成了你们北方人的爹。

  后来他又写了一首《海鸥咏》,对朝中大臣极尽嘲讽之能事,说自己是万里飞来作客的鸟,蒙丹凤错爱,借了一根树枝让我栖息。如今凤去梧桐死,看到的净是些鹞子、老鹰一类的货色,让人徒呼奈何。如此狂放,自然在官场中树敌众多。顾况个性“不能慕顺”,所以“为众所排”,屡次遭致贬官。

  顾况选择来台州,大概是因为此地天高皇帝远,没人可以约束他,他乐得耳根清净。

  顾况来台州,还有一个可能便是作文化苦旅。长安到天台山,是唐代有名的文化旅游线路,京城众多的诗人都到此一游。顾况脑筋一个急转弯,就想出一个下基层挂职锻炼的方法。

  当然,这两个理由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对同僚说,他下基层的理由,就是深入生活——“余欲写貌海中山耳。”这个理由有点不靠谱,同僚都不太相信,“人或诘之”。顾况也懒得多说,打点行李,直奔台州而来。

  顾况的职务是临海新亭监(相当于盐务局局长,监所在涌泉新亭头)。临海是唐时台州海盐远销处州(今丽水)、婺州(今金华)、衢州等地的集散地,顾况是新亭首任监官。他来台州当盐务局长,画家王默当他的副手。这个王默,就是我在《纸上烟云》里提到的那个以身体为笔泼墨的痴狂画家。

  顾况由新昌剡溪入天台,途中诗兴大发,写下《从剡溪到赤城》一诗:“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

  他泛舟而下,且行且吟,暮色四合时,住宿在灵溪附近的灵溪驿,即诗中所说的“灵溪宿处”。顺流而下,赤城山越来越远,他心生怅然,在诗中写道:“此去灵溪不见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嶂重霞里,更有何人度石桥?”

  沿始丰溪而下,他坐的小船直达台州城西门埠。战乱过后的临海城一片清寂,望江门外,杂草丛生,江水缓缓向东流去,他在《临海所居》中写道:“此是昔年征战地,曾经永日绝人行。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顾况在临海的日子倒也闲云野鹤得很,公务倒是其次,他乐此不疲的是游山玩水、写诗作画、打坐修道。

  顾况很相信道家那一套。年轻时学会了道家的服气之法,修出了辟谷的功能,“能终日不食”,他曾受道箓,入籍为道士,《唐才子传》甚至说他炼金丹,拜北斗,身轻如羽。他满脑子出世思想,“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他想当的不是高官,而是像葛洪那样的神仙中人,“仙人期葛洪”——那个三国时躲在天台山静心修道的葛洪让他心向往之。

  顾况住在临海巾子山边上,传说当年一个叫皇华真人的道士在巾子山上修炼,饮朝露,吸纳三台之真气,修炼多年,终得道成仙,腾入霄汉之际,头巾飘落而下,化成巾子双峰。山上留有他炼丹用的华胥洞、趺坐修炼的仙人床。对于神神道道的顾况来说,巾子山的确是个让人恬静寡欲的地方,他在此潜心修道,“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期望有朝一日亦能像皇华真人一样得道成仙。

  盐务局长干了不长时间,顾况就离开了临海。他在临海的政绩不见所闻,不过倒为临海留下几首诗歌,为后人传诵。

  顾况有诗曰:“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像暮色余味,意境很美。他有清新的《溪上》诗:“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惊起鸳鸯宿,水云缭乱红。”景趣佳绝,令人肠断。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临海所居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家住双峰兰若边,

  一声秋磬发孤烟。

  山连极浦鸟飞尽,

  月上青林人未眠。  

  此诗意境高远,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似有出尘之味,或许他在巾子山修道时就起了退隐之心。顾况曾有诗云,“世间无事不虚空”,名利如浮云,转眼成空。看透世事的他最终弃官入道,归隐山林。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在临海巾子山上建了“逋翁亭”。逋翁是顾况的字。


王寒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文博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